健康生活

10個常見用藥誤區 亂服止痛藥容易掩蓋病情

在我國, 百姓給自己開藥治病的現象實在是太普遍了, 但是隨著醫療水平提高, 安全用藥常識逐漸走進人們的心中。 為了讓人們正確用藥, 專家們梳理出10個錯誤率較高的安全用藥誤區和值得注意的現象, 大家可要牢記了。

現象一:

亂服止痛藥, 容易掩蓋病情

很多網友不了解長期服用止痛片有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 中國藥學會專家指出, 痛覺作為機體受到傷害的一種警告, 可以作為某些疾病診斷的依據。 止痛類藥物容易掩蓋疾病本身的癥狀、延誤針對病因的治療。 遇到疼痛后簡單地尋求止痛藥的幫助, 可能會錯過對疾病最佳的診治時間。 因此, 在遇到某些不知原因的疼痛時, 患者要積極就醫查找病因, 切不可盲目依賴止痛藥。 如果需要使用止疼藥物, 每次服用時間最好也不要超過3天;服用時若出現不良反應, 應立即停藥, 并及時前往醫院治療。

長期服用阿片類止痛藥可能導致藥物依賴。 過量服用止痛藥還可能對心血管系統及肝、腎功能造成損害。 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統計, 2009年用止痛藥過量致死總人數達到15597人。 因此, 服用止痛藥一定要在遵循醫囑的情況下, 把握適度原則, 不能盲目服用。

現象二:

服用過量維生素, 良藥變毒藥

許多人每天都會服用大量維生素, 但大部分網友卻不了解維生素一般服用方法。 專家指出, 服用維生素前提條件是掌握“適合”與“適度”兩個原則。 所謂“適合”是指應根據個人情況不同來定制補充方案。 如感冒患者可適當補充維生素C;經常喝酒的人可適當補充維生素B6, 因維生素B6在脂肪及蛋白質的吸收中發揮重要作用, 可作為預防脂肪肝的輔助成分;喜歡運動的人可適當補充維生素B1和維生素C, 以補充由于出汗過多而引起的消耗;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兒童, 因機體容易缺乏日常膳食中含量很少的維生素D, 可適當補充一些。 而“適度”強調的是不要認為維生素是人體中不可缺少的營養成分,

就盲目補充。 其實人體對維生素的需求是有一定量的, 攝入過量的維生素會引起中毒。 比如人體攝入過量的維生素A可引起的中毒綜合征, 導致煩躁、頭痛、嘔吐、皮膚瘙癢、視物不清、肝臟腫大。 嬰幼兒服用維生素A, 如一次劑量超過30萬國際單位, 可引起急性中毒, 長期服用5萬~10萬國際單位, 6個月左右可發生慢性中毒;除維生素A外, 維生素D過量會造成多臟器點狀鈣化和多尿;維生素E過多會導致出血傾向。 因此, 維生素不能吃得過多, 也最好不要空腹服用。

現象三:

自行調快輸液滴速, 嚴重可致死亡

不少人在打點滴的過程中, 總是嫌速度太慢, 自行調快藥液的滴速。 根據競賽答題情況統計, 不少網友都有過自行調節輸液速度的做法, 但這一小小的舉動也許就會導致昏厥甚至死亡。

中國藥學會專家指出, 首先, 不贊成遇到發燒、感冒、腹瀉等就去醫院輸液。 公眾用藥要遵循“能口服就不肌注, 能肌注就不輸液”的原則。 其次, 如果需要輸液治療, 一定要謹遵醫囑,

切不可自行調節輸液的速度。 一般情況下, 成年人輸液速度為40~60滴/分鐘。 兒童、老年人由于器官發育不完全或功能降低, 輸液速度應減慢, 兒童的輸液速度為20~40滴/分鐘, 老年人輸液速度不應超過40滴/分鐘。 一些特殊患者, 如患有心臟病(尤其是心功能不全)或肺部疾病者, 輸液速度應控制在30~40滴/分鐘為宜。

輸液速度過快, 易加重心臟負擔, 引起心衰或肺水腫等后果。 如硝普鈉在滴注時需嚴格控制滴速, 過快可使血壓急劇下降;硝酸甘油、單硝酸異山梨酯滴注速度應8~15滴/分鐘, 過快則可引起血壓下降、心率加快, 甚至昏厥;鉀劑滴速過快可能引起高鉀血癥, 表現為四肢無力、手腳口唇發麻、呼吸乏力及呼吸困難、心率減慢、心律紊亂, 甚至心臟停搏;過快輸注氨基酸、脂肪乳等腸外營養藥物, 可引起面紅、發熱、惡心、嘔吐、心悸、胸悶等不適。

中國藥學會專家提示公眾:如果在輸液過程中遇到了心悸、心慌等現象,一定要及時向護士和醫生報告,切不可自行調整或隱瞞,導致身體受到損害。

現象四:

潤喉片當零食,長期口含反傷喉

潤喉片種類繁多,但潤喉片畢竟是藥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如清涼的薄荷有收縮口腔黏膜血管、減輕炎癥水腫和疼痛的功效,但口咽并無炎癥也經常含服的話,口腔黏膜血管因經常收縮,易致干燥破損,形成口腔潰瘍。大部分中藥制劑潤喉片含有冰片,冰片能清熱解毒、抗菌消炎止痛,但易造成滑胎、流產,孕婦在服用潤喉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此外,潤喉片通常還含有碘,雖然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但對口腔黏膜刺激性也大,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菌群失調而誘發口腔潰瘍。

一般潤喉片正確服用方法是將藥片放于舌根部,盡量貼近咽喉含服。含片不要咀嚼,也不要吞咽,含藥片時應少說話。含完藥片后30分鐘內最好不要吃東西、飲水和漱口。

現象五:

小小創口貼,亂用有風險

部分網友反映在皮膚受傷后第一選擇就是使用創口貼,其實,創口貼使用不當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對于不同的創傷,使用創口貼方式不能一概而論。中國藥學會專家強調:首先,對于出血較多的傷口不宜用創口貼,而應及時去醫院治療;其次,小而深的傷口也不宜用創口貼,因為不易清洗干凈,容易遺留異物和被細菌污染,尤其較易感染破傷風桿菌等厭氧菌,若再貼上創口貼,會加重感染;對于動物咬傷、蜇傷造成的傷口,切忌使用創口貼,以免毒汁和病菌在傷口內蓄積或擴散;對于各種皮膚癤腫不能使用創口貼,因為創口貼吸水性及透氣性較差,不利于膿液吸收和引流,反而有利于細菌生長繁殖。此外,其他污染較重的傷口,已發生感染的傷口,較重或創面較寬的皮膚擦傷、燒傷和燙傷的創面,皮膚病創面等,均不宜使用創口貼。

在使用創口貼前應檢查創傷面是否遺留玻璃屑、泥土等污物。如有污物,需用清水或0.9%氯化鈉溶液沖洗干凈,再貼敷創口貼。創口貼也要每日更換1次,以防感染。

現象六:

“藥駕”賽“酒駕”,忽視危害大

很多網友不了解哪些藥物會對駕駛產生影響。其實,“藥駕”危害并不比“酒駕”小。中國藥學會專家指出:一些感冒藥、抗過敏藥、鎮靜催眠藥、抗偏頭痛藥,可引起駕駛員嗜睡;一些鎮咳藥、解熱鎮痛藥、抗病毒藥,能導致駕駛員出現眩暈或幻覺;某些解熱鎮痛藥、解除胃痙攣藥、擴張血管藥、抗心絞痛藥、抗癲癇藥,可以引起駕駛員視物模糊或辨色困難;某些鎮痛藥、抑酸藥、避孕藥,可使駕駛員出現定向力障礙。

專家強調,駕駛員需要注意服用的藥物是否含有對駕駛能力有影響的成分。一般情況下,對駕車有影響的藥物應在開車前4小時慎用,或服用后休息6小時再開車。若必須在駕駛前服藥,可選擇替代藥物,如過敏時盡量選用對中樞神經抑制作用小的抗過敏藥,感冒時選用不含鎮定和抗過敏成分的藥物;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島素和服用降糖藥后稍事休息,或少量進食以防血糖過低。

現象七:

補鈣過量,反而影響兒童發育

各種補鈣產品充當了廣告界的“寵兒”,從孩子到成年人再到老年人都在不停地補鈣,但是對于不同階段人們每日鈣攝入量標準,許多網友不甚了解。中國藥學會專家指出: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表》,人體對鈣的需求量因年齡的不同而各異。對于兒童來說:0到6個月的嬰兒每日鈣攝入量需300~400毫克;1~4歲兒童每日需要600~800毫克,4~14歲每日800~1000毫克。如果兒童補鈣過量,可能會導致身體浮腫、多汗、厭食、惡心、便秘、消化不良,嚴重的還容易引起高鈣尿癥。同時,兒童補鈣過量還可能限制大腦發育,反而影響正常發育。因此,兒童補鈣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成人的鈣推薦攝入量為每天不多于2000毫克,攝入鈣過多可能干擾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還可能導致患腎結石病等。老年人因肝腎功能減退,導致機體對藥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謝等能力減退,所以在補鈣時更要格外注意。推薦老年人補鈣應以食補為主,重視營養合理配餐,選擇含鈣量較高而又購買方便的食品,同時要與鍛煉身體相結合,補鈣的劑量掌控在每日1200~1500毫克為宜。

現象八:

服藥方式不了解,錯用治病卻致病

不少網友對嚼服、吞服這些基本服藥方式不太了解。專家指出:錯誤的給藥方式不能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而服藥方法不正確會直接影響藥效發揮,甚至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一般服用的藥片除了含有主藥外,還含有崩解劑等輔料,所以藥片在胃中會逐漸崩解、溶解、吸收,從而起到治療作用。因此,服用一般藥片可整片吞咽,不需要嚼碎。當然,還有一些特殊藥物嚼碎后才能更好地發揮效能。例如:治療胃酸過多和潰瘍病的復方氫氧化鋁片等,嚼碎后進入胃中可很快使氫氧化鋁等藥物在胃壁上形成一層保護膜,從而減輕食物和胃酸對胃壁潰瘍的刺激;又如酵母片,因為含有較多黏性物質,如不嚼碎會在胃內形成黏性團塊,影響藥物吸收,所以應嚼碎服用;另外,高血壓患者在血壓突然增高時(低壓在100mmHg以上),可立即取1片硝苯地平嚼碎后含在舌下,能起到迅速降壓的作用。

除了片劑外,常見的膠囊劑也要注意服用方式。膠囊劑種類很多,主要供口服。有些病人或小孩嫌膠囊劑不易吞服,于是干脆把膠囊打開,將其中的藥粉倒出來服用。其實這種服藥方法是不正確的。有些膠囊具有腸溶性質,腸溶膠囊保護藥物免遭胃酸的破壞,到腸道以后藥物被吸收而發揮治療作用。另外,如果把膠囊中的藥粉倒出來服用,有些刺激性的藥物還會灼傷口腔與食道,對患者身體造成額外的損傷。

現象九:

用水服藥不注意,多喝少喝有講究

在服用藥品過程中,對于哪些藥物服用后應多喝水,哪些應該少喝甚至不喝,半數以上網友不能準確答出。專家指出:一般的口服劑型,例如大部分片劑通常用150~200毫升水送服即可。用水太多會稀釋胃液,加速胃排空,反而不利于藥物吸收。但是對一些特殊藥物,為減弱其毒性,避免對器官特別是對腎臟的損傷,會要求服用藥物后每日必須飲水2000毫升以上。比如:在服用抗痛風藥后,應大量飲水(每日應2000~2500毫升),以降低黃嘌呤結石及腎內尿酸沉積的風險;服用排尿結石的藥后,也須大量飲水,保持每日尿量2500~3000毫升,以沖洗尿道,稀釋尿液,降低尿液中鹽類的濃度和尿鹽沉淀的機會。

同時,在服用某些藥后,則需要少飲水甚至短時不飲水。比如:氫氧化鋁凝膠、硫糖鋁、膠體果膠鉍這些保護胃黏膜藥,在服用前后半小時內不宜喝水,否則影響藥效;復方甘草合劑、止咳糖漿、川貝止咳露這些鎮咳藥,服藥后也不宜馬上進水。

現象十:

靠藥調經期,身體危害大

一些女性朋友在“大姨媽”到來前,習慣根據最近的工作、學業安排,服用藥物調整經期。專家指出:長時間用藥物來改變月經來潮時間,會對女性身體產生很大的危害。規律的女性月經周期是由內分泌系統精確調控而成的,保持內分泌系統的正常狀態很重要。服用激素雖然可推遲月經來潮,但也可能打亂機體內的內分泌規律,引起內分泌失調,特別是經常用藥物來改變周期,會導致月經紊亂。此外,推遲而至的月經一般經量較多,持續時間稍長,也對身體不利。因此,如有特殊情況,需要用藥物推遲月經來潮時,應在醫院婦科醫生指導下進行,切不可自己購藥隨意服用。

可引起面紅、發熱、惡心、嘔吐、心悸、胸悶等不適。

中國藥學會專家提示公眾:如果在輸液過程中遇到了心悸、心慌等現象,一定要及時向護士和醫生報告,切不可自行調整或隱瞞,導致身體受到損害。

現象四:

潤喉片當零食,長期口含反傷喉

潤喉片種類繁多,但潤喉片畢竟是藥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如清涼的薄荷有收縮口腔黏膜血管、減輕炎癥水腫和疼痛的功效,但口咽并無炎癥也經常含服的話,口腔黏膜血管因經常收縮,易致干燥破損,形成口腔潰瘍。大部分中藥制劑潤喉片含有冰片,冰片能清熱解毒、抗菌消炎止痛,但易造成滑胎、流產,孕婦在服用潤喉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此外,潤喉片通常還含有碘,雖然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但對口腔黏膜刺激性也大,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菌群失調而誘發口腔潰瘍。

一般潤喉片正確服用方法是將藥片放于舌根部,盡量貼近咽喉含服。含片不要咀嚼,也不要吞咽,含藥片時應少說話。含完藥片后30分鐘內最好不要吃東西、飲水和漱口。

現象五:

小小創口貼,亂用有風險

部分網友反映在皮膚受傷后第一選擇就是使用創口貼,其實,創口貼使用不當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對于不同的創傷,使用創口貼方式不能一概而論。中國藥學會專家強調:首先,對于出血較多的傷口不宜用創口貼,而應及時去醫院治療;其次,小而深的傷口也不宜用創口貼,因為不易清洗干凈,容易遺留異物和被細菌污染,尤其較易感染破傷風桿菌等厭氧菌,若再貼上創口貼,會加重感染;對于動物咬傷、蜇傷造成的傷口,切忌使用創口貼,以免毒汁和病菌在傷口內蓄積或擴散;對于各種皮膚癤腫不能使用創口貼,因為創口貼吸水性及透氣性較差,不利于膿液吸收和引流,反而有利于細菌生長繁殖。此外,其他污染較重的傷口,已發生感染的傷口,較重或創面較寬的皮膚擦傷、燒傷和燙傷的創面,皮膚病創面等,均不宜使用創口貼。

在使用創口貼前應檢查創傷面是否遺留玻璃屑、泥土等污物。如有污物,需用清水或0.9%氯化鈉溶液沖洗干凈,再貼敷創口貼。創口貼也要每日更換1次,以防感染。

現象六:

“藥駕”賽“酒駕”,忽視危害大

很多網友不了解哪些藥物會對駕駛產生影響。其實,“藥駕”危害并不比“酒駕”小。中國藥學會專家指出:一些感冒藥、抗過敏藥、鎮靜催眠藥、抗偏頭痛藥,可引起駕駛員嗜睡;一些鎮咳藥、解熱鎮痛藥、抗病毒藥,能導致駕駛員出現眩暈或幻覺;某些解熱鎮痛藥、解除胃痙攣藥、擴張血管藥、抗心絞痛藥、抗癲癇藥,可以引起駕駛員視物模糊或辨色困難;某些鎮痛藥、抑酸藥、避孕藥,可使駕駛員出現定向力障礙。

專家強調,駕駛員需要注意服用的藥物是否含有對駕駛能力有影響的成分。一般情況下,對駕車有影響的藥物應在開車前4小時慎用,或服用后休息6小時再開車。若必須在駕駛前服藥,可選擇替代藥物,如過敏時盡量選用對中樞神經抑制作用小的抗過敏藥,感冒時選用不含鎮定和抗過敏成分的藥物;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島素和服用降糖藥后稍事休息,或少量進食以防血糖過低。

現象七:

補鈣過量,反而影響兒童發育

各種補鈣產品充當了廣告界的“寵兒”,從孩子到成年人再到老年人都在不停地補鈣,但是對于不同階段人們每日鈣攝入量標準,許多網友不甚了解。中國藥學會專家指出: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表》,人體對鈣的需求量因年齡的不同而各異。對于兒童來說:0到6個月的嬰兒每日鈣攝入量需300~400毫克;1~4歲兒童每日需要600~800毫克,4~14歲每日800~1000毫克。如果兒童補鈣過量,可能會導致身體浮腫、多汗、厭食、惡心、便秘、消化不良,嚴重的還容易引起高鈣尿癥。同時,兒童補鈣過量還可能限制大腦發育,反而影響正常發育。因此,兒童補鈣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成人的鈣推薦攝入量為每天不多于2000毫克,攝入鈣過多可能干擾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還可能導致患腎結石病等。老年人因肝腎功能減退,導致機體對藥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謝等能力減退,所以在補鈣時更要格外注意。推薦老年人補鈣應以食補為主,重視營養合理配餐,選擇含鈣量較高而又購買方便的食品,同時要與鍛煉身體相結合,補鈣的劑量掌控在每日1200~1500毫克為宜。

現象八:

服藥方式不了解,錯用治病卻致病

不少網友對嚼服、吞服這些基本服藥方式不太了解。專家指出:錯誤的給藥方式不能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而服藥方法不正確會直接影響藥效發揮,甚至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一般服用的藥片除了含有主藥外,還含有崩解劑等輔料,所以藥片在胃中會逐漸崩解、溶解、吸收,從而起到治療作用。因此,服用一般藥片可整片吞咽,不需要嚼碎。當然,還有一些特殊藥物嚼碎后才能更好地發揮效能。例如:治療胃酸過多和潰瘍病的復方氫氧化鋁片等,嚼碎后進入胃中可很快使氫氧化鋁等藥物在胃壁上形成一層保護膜,從而減輕食物和胃酸對胃壁潰瘍的刺激;又如酵母片,因為含有較多黏性物質,如不嚼碎會在胃內形成黏性團塊,影響藥物吸收,所以應嚼碎服用;另外,高血壓患者在血壓突然增高時(低壓在100mmHg以上),可立即取1片硝苯地平嚼碎后含在舌下,能起到迅速降壓的作用。

除了片劑外,常見的膠囊劑也要注意服用方式。膠囊劑種類很多,主要供口服。有些病人或小孩嫌膠囊劑不易吞服,于是干脆把膠囊打開,將其中的藥粉倒出來服用。其實這種服藥方法是不正確的。有些膠囊具有腸溶性質,腸溶膠囊保護藥物免遭胃酸的破壞,到腸道以后藥物被吸收而發揮治療作用。另外,如果把膠囊中的藥粉倒出來服用,有些刺激性的藥物還會灼傷口腔與食道,對患者身體造成額外的損傷。

現象九:

用水服藥不注意,多喝少喝有講究

在服用藥品過程中,對于哪些藥物服用后應多喝水,哪些應該少喝甚至不喝,半數以上網友不能準確答出。專家指出:一般的口服劑型,例如大部分片劑通常用150~200毫升水送服即可。用水太多會稀釋胃液,加速胃排空,反而不利于藥物吸收。但是對一些特殊藥物,為減弱其毒性,避免對器官特別是對腎臟的損傷,會要求服用藥物后每日必須飲水2000毫升以上。比如:在服用抗痛風藥后,應大量飲水(每日應2000~2500毫升),以降低黃嘌呤結石及腎內尿酸沉積的風險;服用排尿結石的藥后,也須大量飲水,保持每日尿量2500~3000毫升,以沖洗尿道,稀釋尿液,降低尿液中鹽類的濃度和尿鹽沉淀的機會。

同時,在服用某些藥后,則需要少飲水甚至短時不飲水。比如:氫氧化鋁凝膠、硫糖鋁、膠體果膠鉍這些保護胃黏膜藥,在服用前后半小時內不宜喝水,否則影響藥效;復方甘草合劑、止咳糖漿、川貝止咳露這些鎮咳藥,服藥后也不宜馬上進水。

現象十:

靠藥調經期,身體危害大

一些女性朋友在“大姨媽”到來前,習慣根據最近的工作、學業安排,服用藥物調整經期。專家指出:長時間用藥物來改變月經來潮時間,會對女性身體產生很大的危害。規律的女性月經周期是由內分泌系統精確調控而成的,保持內分泌系統的正常狀態很重要。服用激素雖然可推遲月經來潮,但也可能打亂機體內的內分泌規律,引起內分泌失調,特別是經常用藥物來改變周期,會導致月經紊亂。此外,推遲而至的月經一般經量較多,持續時間稍長,也對身體不利。因此,如有特殊情況,需要用藥物推遲月經來潮時,應在醫院婦科醫生指導下進行,切不可自己購藥隨意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