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脾胃虛寒可多食用蔥薑蒜 飲食要避免“生冷硬”

不少人對於脾胃不和、食欲不振等似乎已司空見慣, 偶爾的胃疼、精神倦怠等也已經被視為常見症狀, 認為這是偶爾出現的症狀, 無需刻意關注。 其實這些偶爾出現的症狀可能與脾胃不和有一定的相關性, 與不良生活習慣相聯繫, 這些症狀的出現也在提醒人們應關注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果症狀嚴重, 人們還是應選擇用藥或到醫院診治。

腹脹、胸悶嘔吐等均為脾胃不和症狀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 脾胃虛弱的確容易引起胸悶作嘔、食欲不振、精神倦怠、大便溏泄等, 中國醫學又將脾胃不和分為脾氣虛、脾陽虛、胃氣虛、胃陰虛四類,

脾氣虛的症狀主要是氣短乏力、頭暈、大便溏泄, 胃腹冷痛, 食生冷油膩就會腹痛腹瀉, 大便稀等則是脾陽虛的表現, 胃氣虛主要表現在胃脹, 胃痛, 呃逆(打嗝), 食少, 飯後脹滿, 胃陰虛主要表現在虛火上炎, 口幹、容易饑餓, 胃酸、隱痛不適等。 總的來說, 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腹脹等都與脾胃不和有關。

脾胃不和與生活習慣相關

脾胃不和與先天因素有一定的關係, 這也就是為什麼同樣的飲食及環境下有些人容易出現嘔吐、噁心等脾胃不和的反映, 而有些人則不然。 除去先天因素外, 日常生活習慣也與脾胃不和有著很大的關聯性。

其實不僅僅是脾胃不和, 有專家指出, 不少慢性病的形成都與人們的生活習慣相關。

以飲食習慣為例, 不良的飲食習慣便是導致脾胃不和的重要原因。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 隨著速食市場的逐步發展, 人們有了更多選擇的同時, 長期以速食為主也容易帶來一些健康隱患, 尤其是對於青少年兒童來說, 現在不少兒童都對洋速食情有獨鍾, 其實洋速食的烹飪方式以炸為主, 食物中含有較多的熱量、脂肪等。 人們過多攝入速食, 較多的熱量、脂肪等不僅增加了消化系統的負擔, 長此以往, 也會導致肥胖等問題。

除去日常飲食的種類之外, 飲食的規律與否也是一個重要方面, 有營養學家宣導“早吃好, 午吃飽, 晚吃少”的飲食習慣, 其實這也是對人們日常飲食的基本要求, 但結合現實來看, 恐怕有不少人的飲食習慣都很難達到這個要去。

對於不少上班族來說, 一頓豐盛的早餐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奢侈品, 很多人經常不吃早餐或在路邊攤隨意解決。 由於工作等原因, 晚餐也經常吃得太晚或太豐盛, 其實這些都不能算是合理的飲食習慣, 有專家指出, 晚餐進食時間過晚以及進食過多、油膩飲食會導致胃食管反流及食管黏膜的損傷。 同時, 長期攝入高脂肪類食物, 會使體內膽固醇增加或肝臟合成膽固醇量增多, 這也是膽結石形成的誘因之一。

不合理用藥易傷脾胃

引起脾胃不和的原因眾多, 包括先天性、飲食不當、不科學的生活習慣等, 除此之外, 不合理的用藥也是引起不少人脾胃不和的重要原因。 民間一直有“是藥三分毒”的說法,

合理用藥可以治癒疾病, 但不合理用藥的確存在不少副作用。 這一點在兒童中的體現更加明顯, 兒童患病後, 不少家長出於快速康復的考慮, 常會在短時間內給兒童服用大量藥物, 尤其是一些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的藥物, 往往容易引起噁心、嘔吐等, 長期如此還容易影響身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 容易造成營養不良, 同時也損傷了脾胃。

■健康提醒

脾胃虛寒者可多食用蔥、薑、蒜等

正如前面提到的, 從致病原因來看, 脾胃不和應區分不同情況對待。 如果症狀並不嚴重或偶爾出現, 人們可以通過飲食療法達到治癒的目的, 對於脾胃虛寒, 或容易出現胃痛、腹痛等的人來說, 可以適量多攝入一些性味辛熱的蔥、薑、蒜、韭菜等,

脾胃虛弱的患者可以多攝入一些紅棗、山藥、扁豆等。

飲食避免“生冷硬”

除了可以多攝入一些對脾胃有益的食物外, 人們也要注意日常的飲食習慣。

總的來說, 平時生活中應做到飲食儘量避免“生冷硬”, 即儘量少吃生食, 因為生冷和刺激性強的食物對消化道黏膜具有較強的刺激作用, 容易引起腹瀉或消化道炎症;飲食應注重溫度適宜, 食物以“不燙不涼”為宜。

對於本身脾胃較虛弱的人來說, 平時還應儘量少吃醃制食物, 因為這些食物中含有較多的鹽分及某些可致癌物, 做到細嚼慢嚥, 以減輕胃腸負擔, 對食物充分咀嚼次數愈多, 隨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 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 儘量避免油炸食物,

因為這類食物不容易消化, 會加重消化道負擔, 多吃會引起消化不良, 還會使血脂增高。

另外, 定時定量也是日常飲食需要遵循的一個原則, 要做到每餐食量適度, 每日3餐定時, 到了規定時間, 不管肚子餓不餓, 都應主動進食, 避免過饑或過飽。

需要提醒的一點是, 如果脾胃不和的症狀偶爾出現, 注重飲食及生活習慣一般可以得到改善, 如果症狀頻繁出現或情況比較嚴重, 建議人們選用藥物進行治療或前往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