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水黽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Shuǐ Miǎn

【英文名】Reptile

【別名】水馬、水爬蟲、婆子、水和尚、水豆油

【來源】

藥材基源:為水黽科動物水黽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agadotarsus kraepelini(Breddin)

採收和儲藏:夏季雨後於積水處、水池處用網捕捉, 捕後置沸水中燙死, 曬乾。

【原形態】水黽, 成蟲體長3-4mm, 背部黑褐色帶有藍白色斑紋。 複眼大而突出。 觸角絲狀。 胸部寬大, 翅膜起過腹部末端。 前足短, 中後足長, 中足特別長, 為體長的2倍多。 腹部9節, 腹其部最寬, 向末端變尖, 呈圓錐狀。 若蟲灰白色, 在頭、胸、腹部有褐色斑塊。 觸角、足大部分為灰色。 至第4齡和第5齡的若蟲的中區灰白色至淡黃色, 褐色區漸變成黑褐色。

【性味】《本草拾遺》:有毒。

【歸經】心;肝經

【功能主治】截瘧;療痔。 主瘧瘡;痔瘡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 5-10只。

【各家論述】《綱目拾遺》:治痔。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