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吃鴨脖這物要扔掉否則易致癌

吃鴨脖什麼東西要扔掉呢?在生活中, 鴨脖已經成為大眾比較熱愛的休閒小零食, 那麼, 你知道常吃鴨脖子的危害有哪些嗎?鴨脖吃多了對身體有啥影響呢?致癌食物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生活中的致癌物有哪些吧!

警惕!吃鴨脖一物不扔掉會致癌

休閒時刻, 許多人喜歡啃著鴨脖看著電視, 那種麻辣鮮香讓人吃完還想吃。 可你知道嗎, 吃鴨脖一物不扔掉會致癌, 選購鴨脖子究竟有什麼講究?如何吃得健康放心?一起看看吧。

鴨脖子周圍含較多淋巴組織, 淋巴作為動物的第一道免疫防線,

鴨子體內的病毒、細菌及飼料中的激素都可能殘存在淋巴周圍。 吃鴨脖子的同時就會把病毒細菌等一同吃到肚子裡。

不過, 淋巴結一般長在肉和皮之間, 可用肉眼看到, 如果摸到疙疙瘩瘩的東西, 這可能就是淋巴結。 在烹調之前或者吃的時候去掉外面的皮及皮下脂肪即可, 其它的肉質吃了並不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影響。

另外, 去掉皮即皮下脂肪, 還有一個原因是有時給鴨子打免疫疫苗, 會採用頸皮注射, 鴨脖處可能會殘留疫苗, 或對人體的健康不利。 購買熟食鴨脖需注意, 顏色特泛紅的鴨脖謹防可能著色劑超標;口感超辣的鴨脖可能是辣椒素超標, 也不要多吃。

鴨脖多吃不健康, 問題出在淋巴結上

1、鴨脖上聚集了鴨子身體上最多的吞噬了病毒和細菌的淋巴結

鴨和人一樣也有許多淋巴結, 它們是動物殺滅細菌和病毒的免疫防線, 殺滅的方式是吞噬入侵者, 但吞噬之後, 病毒和細菌會殘存在淋巴周圍。 鴨脖子含有較多淋巴組織, 若在加工過程中沒有將淋巴去除乾淨,

或後期蒸煮時溫度不夠高、時間不夠長, 人們就會在吃鴨脖子的同時把病毒細菌等一同吃到肚子裡。 一些小作坊製作的鴨脖子很可能沒有全部去掉淋巴結, 甚至都沒煮熟。 遇到鴨脖子有類似黃豆粒大小的結節, 就不要購買了。

2、通過鴨脖子注射的疫苗和抗生素

在養殖中, 農戶為了防止鴨子得病, 會打一些抗生素和疫苗, 比如農業部規定的禽流感疫苗、鴨病毒性肝炎和鴨漿膜炎高發的地區需要注射的相應疫苗等。 醫學院教授說, 儘管鴨類疾病不多, 給藥方式主要是口服, 但是有些疫苗, 還是要通過鴨子頸部皮下注射。 專家介紹說, 所有的疫苗和藥物並不是只打一次, 要根據對鴨子體內抗體的檢測注射多次。

這些疫苗和抗生素帶來的一些免疫活性物質也會長期存在於鴨脖子裡。 人們如果長期食用, 會受到這些活性物質的影響, 也可能產生抗生素的抗藥性。

問題:鴨脖似砒霜, 都不能吃?

近期, 一份禁食肉名單在社交媒體流傳開來。 文章列舉了“千萬不能吃, 比砒霜還毒”的7種肉, 分別是:羊懸筋、雞頭、豬脖子裡的肉疙瘩、禽尖翅、雞脖鴨脖、魚腹腔裡的“黑衣”、畜三腺。

在這份禁食肉的名單中, 不少人常吃的雞頭、雞脖、鴨脖都榜上有名。

專家:吃肉不吃淋巴、腺體

這份名單究竟靠不靠譜?專家表示, 這份禁食名單列舉的多是動物身上淋巴、腺體集中的部分, 符合吃肉不吃淋巴、腺體的原則, 內容有一定道理。 如果不小心食用, 可能會危害人體健康。

動物的脖頸處、雞鴨翅尖富含淋巴組織。 淋巴結是一種免疫組織, 可以過濾、消滅病毒, 但也會積存病菌和病毒。 即便是人, 淋巴有沒有問題也不好檢測, 對動物來說, 一方面不好檢測, 另一方面也很少會進行檢測。 同時, 在肉類加工時, 淋巴容易殘留, 孫樹俠說, 在吃肉時, 要儘量避免這些部位。

畜三腺指的是豬、牛、羊等動物身上的甲狀腺、腎上腺、病變淋巴腺。 腺體是否存在問題同樣不好檢測, 而人誤食腺體後可能會對內分泌系統產生影響, 感染疾病, 因此, 腺體集中的部位也要儘量避免食用。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 名單中所提的“禽尖翅”並非翅尖, 而是禽類屁股上端長尾羽的部位前方, 學名“腔上囊”, 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雞屁股、鴨屁股等。

禽類尖翅是淋巴腺體集中的地方。

淋巴和腺體中殘留的病菌和病毒需要高溫才能殺滅, 普通的烹飪溫度難以達到, 出於安全考慮, 最好不要食用這些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