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如何解決寶寶“粘人”問題?

現代媽媽們都更注重心理層面的養育了, 分離焦慮早已不陌生, 並且媽媽們也會去思考和學習如何更好地應對可以減輕對寶寶的傷害。

的確, 分離焦慮期如何應對可是大有講究的, 處理得好, 對寶寶反而起到正面的心理建設, 會讓寶寶學會如何適應和媽媽的不同距離。

小寶寶的心理需求能夠嚴重到影響睡眠?是的。 心理學上講, 所有的失眠都是由心理原因引起的。

很多媽媽們會因為與寶寶分別時寶寶的哭泣、或寶寶在夜晚哭鬧增多而擔憂、沮喪, 其實真的不用。 媽媽最應該做的是調整好心態, 讓自己意志更堅強一些, 用接納和愛幫寶寶度過焦慮期。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 又稱離別焦慮。 嬰幼兒在6-8個月時出現分離焦慮, 到1歲半時達到高峰。 這看起來是寶寶的倒退, 實際上這是寶寶成熟的表現。

白天, 媽媽要這樣做應對分離給出一段準備期, 從短暫的分離開始如果媽媽和寶寶還沒有玩兒過捉迷藏、掀手帕等遊戲, 就請先通過這些遊戲幫助寶寶獲得客體永存的概念。

建立分離儀式, 千萬不要不辭而別很多老人都會建議媽媽偷偷離開, 甚至會故意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後用眼神示意媽媽走掉, 這是非常不可取的做法, 會加重寶寶的恐慌, 因為他們不知道何時媽媽會突然離開, 以至於更加粘媽媽, 並且和媽媽在一起時也不能安心地相處, 始終處於焦慮和應激狀態, 對寶寶的身心都是極為不利的。

正確的做法是:提前10分鐘和寶寶擁抱告別, 充滿愛意地告訴他媽媽會很快回來。 可以具體說“睡一覺後媽媽就回來了”或者“吃完水果,

媽媽就回來了”。 不要認為寶寶聽不懂而不說, 0-3歲的寶寶大腦飛速發展, 某時某刻, 火光電閃, 寶寶就明白了。

可以用“待會兒見, 寶貝”作為結語, 媽媽可以每天重複同樣的做法, 讓寶寶逐漸明白“走”和“回來”是相關的動作, “離開”和“回來”是聯繫在一起的。

媽媽做完告別後, 帶著笑容果斷關門, 一定要帶著笑容哦, 寶寶首先通過表情體驗成人的感情, 不要用苦澀的面容讓寶寶把離別當成一種痛。

回家後做強化媽媽重新回到家後, 高興地說“媽媽回來啦!”一定要抱抱寶寶。 讓寶寶感到媽媽是信守承諾的。 用“回來”這個特定的字眼和擁抱這一溫情的動作強化寶寶對出門後還會回來這一關係的認知。

用充分“放電”和愉快大笑增加親密感, 緩解夜醒哭鬧。 “放電”是指增加寶寶的身體活動, 大量消耗精力。 寶寶睡得晚、夜醒多、安撫後放床易醒與精力過剩有關。 6個月以上的寶寶大運動已經發展到可以坐, 有的甚至會爬, 用小玩具或球類逗引寶寶向前爬行、做被動操或按摩寶寶身體(皮膚接觸增多是增進感情的有效方式)、手帕蓋臉、手指遊戲等。

大笑可以增加寶寶愉悅感。 溫柔地和寶寶對視說話、抱著寶寶學小兔子蹦蹦跳, 甚至撓癢癢、瘋瘋……任何能讓寶寶體會到快樂和溫情的戶內、戶外活動, 都可以用上。 同時不要吝惜懷抱, 雖然6、7個月齡的寶寶體重已經不輕了, 媽媽抱起來確實腰很累, 但是這樣的時間不會太久。

夜晚, 媽媽要這樣做應對哭醒最好的方法:擁抱白天越乖的寶寶越壓抑,

夜晚哭鬧越嚴重, 因為白天寶寶把對媽媽的思念放在心裡, 和照看人好好的互動, 但是心裡明白那不是媽媽, 自己的撒嬌、耍賴只有在媽媽那裡才能得到理想的回應。

比起媽媽一走就哭得撕心裂肺的寶寶, 這類寶寶更讓人心疼。 當黑夜裡那個小小的身體因為感受到媽媽的懷抱立即停止哭鬧, 安安靜靜地趴在媽媽肩頭, 媽媽明白寶寶只是需要媽媽這個特定物件的擁抱時, 相信任何媽媽的心都會軟得像棉花糖。

很多媽媽會在寶寶不哭入睡後試圖放床, 寶寶很可能會“挨床炸”。 如果寶寶已經睡小床, 請媽媽拿出耐心一次次抱起放下, 不要讓寶寶和父母睡大床,

即使在分離焦慮期也不要破壞已有的好習慣。 寶寶最需要的就是確定媽媽在自己身邊, 在放床後如果寶寶醒來哭鬧, 可以持續安撫, 用身體接觸讓寶寶明白媽媽在身邊。

豎抱至迷糊後放床豎抱(避免形成抱睡)讓寶寶趴在肩頭, 用寶寶習慣的入睡方式(哼歌或說話、講故事)抱迷糊後放進小床。 寶寶可能會因感受到體位變化而醒來, 媽媽這時可和寶寶臉貼臉, 上身略壓著寶寶, 手臂不要著急抽離, 保持懷抱時的姿勢, 讓寶寶覺得依舊在媽媽懷中。

寶寶“挨床炸”時嘗試不馬上抱起, 一手拍拍, 一手摸摸小腦袋, 或者把手遞給寶寶, 任由他處置, 甚至啃啃都可以。 吮吸手指本身具有安撫效果, 在寶寶很困時, 吮吸啃咬媽媽的手指能夠起到助眠的效果。

當然分離焦慮期對媽媽也是很大的考驗,既然在心理承受自己和寶寶分離的傷感,還要打滿雞血地出現在娃的面前用力陪他們玩。所以,媽媽除了應付寶寶外,也得做好兩件事:

調整心態,加大愛和耐心的投入;

在寶寶睡著後趕快休息,保存體力,應對夜晚的抱娃。

事實上如老人所說,娃兒都會長大,會哭愛鬧這些都會過去。只是我們如此用心地當媽,不希望一點點的操作失誤給孩子留下深遠的心理影響。不過在分離焦慮這事上,媽媽們只要用對方法,娃兒哭哭鬧鬧也真的沒什麼,自己的笑容是對寶寶最大的鼓勵,寶寶也會在一段時間內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後,分離焦慮期也就平穩度過了。

當然分離焦慮期對媽媽也是很大的考驗,既然在心理承受自己和寶寶分離的傷感,還要打滿雞血地出現在娃的面前用力陪他們玩。所以,媽媽除了應付寶寶外,也得做好兩件事:

調整心態,加大愛和耐心的投入;

在寶寶睡著後趕快休息,保存體力,應對夜晚的抱娃。

事實上如老人所說,娃兒都會長大,會哭愛鬧這些都會過去。只是我們如此用心地當媽,不希望一點點的操作失誤給孩子留下深遠的心理影響。不過在分離焦慮這事上,媽媽們只要用對方法,娃兒哭哭鬧鬧也真的沒什麼,自己的笑容是對寶寶最大的鼓勵,寶寶也會在一段時間內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後,分離焦慮期也就平穩度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