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結腸息肉或為“癌前病變” 40歲以上要做腸鏡檢查

2釐米以上的腺瘤性腸息肉有25%~50%的機會惡變為大腸癌

很多人得了痔瘡, 看病時被要求做腸鏡——這是“多此一舉”嗎?非也。 研究顯示有半數以上的大腸癌來源於腺瘤性腸息肉。 廣州一家醫院近期就通過腸鏡發現多名老年人的大腸癌, 幸虧發現得早才得以及時拆除“定時炸彈”。 專家建議, 40歲以上的人要做腸鏡檢查, 或許能挽救生命。

腺瘤性腸息肉是癌前病變

腸息肉是指大腸腔內黏膜表面隆起, 導致局部增生的一類病變。 解放軍第458醫院結直腸肛門外科主任施章時介紹說, 腸息肉分為腺瘤性、炎性、增生性等多種,

其中增生性腸息肉跟腸癌有一定關係, 而腺瘤性腸息肉與大腸癌關聯度最高, 是一種“癌前病變”。

腺瘤性腸息肉越大, 惡變的可能也越大。 資料顯示, 腺瘤性腸息肉長到1~2釐米, 癌變幾率為5%, 長到2釐米以上, 癌變幾率約為25%~50%。 腸息肉癌變成大腸癌受多種因素影響, 可能是患者基因變異, 也可能是患者長期喜好油煎、煙熏、燒烤的烹飪方式, 此外, 還與抽煙、喝酒、反復腹瀉、便秘、過度疲勞所致的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有關。

40歲以上要做腸鏡檢查

無論是哪種腸息肉, 早期都沒有不適表現。 這是因為腸道的寬度有3~4釐米, 本身還能擴張, 能容得下息肉的體積。 若因息肉造成便血、腹脹、黏液大便等症狀, 意味著息肉可能已發展到中晚期,

甚至是大腸癌的中晚期, 而大腸癌早期也常常是沒有疼痛等感覺的。 近期有四個病例讓施章時印象深刻:都是年紀在60歲以上, 因痔瘡或肛瘺就醫, 做腸鏡發現有息肉, 取息肉組織做活檢後發現癌變。 因此他建議, 老年人別把腸道、肛周的問題都歸結為“痔瘡”, 有大便出血、腹脹等一定要做腸鏡檢查。

大腸癌多見於40歲以上者, 施章時建議, 這些人若從未做過腸鏡, 應做一次腸鏡檢查。 與胰腺癌、肝癌等相比, 大腸癌的生存率非常高, 及時發現和治療後, 90%的患者可以得救, 但在我國能早期發現的可能還不到10%, 與腸鏡檢查不足有關。 不少人排斥做腸鏡檢查, 原因是檢查時可能會牽拉腸道引起不適甚至疼痛, 現在已有無痛的全麻檢查。

腸鏡檢查一旦發現腸內有息肉, 無論是哪種都應切除。 施章時稱, 對於小於2釐米的息肉可以直接用腸鏡切除;大於2釐米的息肉無法在腸鏡下切除, 可先取組織標本做病理檢查, 改日在腹腔鏡下做切除手術, 若有癌變可進一步擴大切除。 之後的隨診也很重要, 要求患者隔一年再回來做腸鏡檢查, 如果沒問題就隔三年再檢查。 這是因為腸道長達1.5~2米, 可能不僅只有一個息肉, 也不排除沒切除乾淨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