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骷髏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Dì Kū Lóu
【英文名】old Radish root
【別名】仙人骨、出蘿蔔、老蔔頭、老人頭、地枯蘿、氣蘿蔔、枯蘿蔔、空萊服、老蘿蔔。
【來源】
藥材基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萊服Raphanus sativus L.開花結實老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aphanus sativus L.
採收和儲藏:待種子成熟後, 連根撥起, 剪除地上部分, 將根洗淨曬乾, 貯乾燥處。
【原形態】萊菔 二年生或一年生草本, 高30-100cm。 直根, 肉質, 長圓形、球形或圓錐形, 外皮綠色、白色或紅色。 莖有分枝, 無毛, 稍具粉霜。 基生葉和下部莖生葉大頭羽狀半裂, 長8-30cm, 寬3-5cm, 頂裂片卵形, 側裂片4-6對, 長圓形, 有鈍齒, 疏生粗毛;上部葉長圓形, 有鋸齒或近全緣。 總狀花序項生或腋生;萼片長圓形;花瓣4, 白色、紫色或粉紅色, 直徑1.5-2cm, 倒卵形, 長1-1.5mm, 具紫紋, 下部有長5mm的爪;雄蕊6, 4長2短;雌蕊1, 于房鑽狀, 柱頭柱狀。 長角果圓柱形, 長3-6cm, 在種子間處縊縮, 形成海綿質橫隔, 先端有喙長1-1.5mm;種子1-6顆, 卵形, 微扁, 長約3mm, 紅棕色, 並有細網紋。 花期4-5月,
【生境分佈】原產我國,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且有大量的栽培品種。
【性狀】性狀鑒別 根圓柱形, 長20-25cm, 直徑3-4cm, 微扁, 略扭曲, 紫紅色或灰褐色, 表面不平整, 具波狀縱皺紋或網狀紋理, 可見橫向排列的黃褐色條紋及長2-3cm的支極或支根痕;頂端具中空的莖基, 長1-4cm。 質輕, 折斷面淡黃我而疏鬆。 。 氣微, 味略辛。
【炮製】水洗, 稍潤, 頂頭切成2.5cm長的小段, 曬乾。
【性味】甘;辛;平
【歸經】肺;腎經
【功能主治】行氣消積, 化痰, 解渴, 利水肖腫。 主咳嗽痰多;食積氣滯;腹脹痞滿;痢疾;消渴;腳氣, 水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30g;或入丸、散。
【各家論述】
1.《綱目拾遺》:能大通肺氣, 解煤炭熏人毒。
2.《分類草藥性》:止咳化痰, 消腫氣, 面積, 治痢症。
3.《天寶本草》:消痰, 除積聚。 諸般氣滯, 肚腹脹滿。
4.《現代實用中藥》:利尿退腫。
5.《貴州民間方藥集》:煮水可治凍瘡, 洗腳可減少腳汗。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