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運動

太極拳健身的科學原理

太極拳在這一方面有其獨到的教化功能, 也是人們稱太極拳為道德拳的主要原因。 太極拳的套路和動作符合科學原理, 周身虛實變化, 使人體機能處於最有利的工作狀態, 從而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

太極拳的套路和動作都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與仿生學、力學原理緊密相連。

仿生學是國際上一門比較新穎的科學, 它涉及生物學、生理衛生學、數學、物理學和遺傳工程學等學科知識。 它將各種生物所具有的功能, 作為仿生模型來進行研究和實驗, 運用這些形式、結構和功能, 創造出更完美、更妥善和更實用的新型機械、儀器和技術,

為人類作出較多的貢獻。

在武術中對仿生學的研究、實踐和運用, 不但起步很早, 而且比較廣泛精深。 “因觀鵲蛇之鬥智, 仿禽獸之飛躍……而創太極拳。 ”這些說法雖無實考, 但創拳之始, “仿生”即滲入武術領域卻是顯而易見的。 人在與生物的共存中, 受飛禽走獸的生活習性和勇猛靈巧的動作、威武雄壯的體態所啟示, 創造了各種強身壯骨的運動。 東漢末年, 名醫華佗模仿虎、鹿、猿、熊、鳥五種動物的形態和動作, 創編了舉世聞名的“五禽戲”, 把人體運動與動物的形態動作, 既形象又完美地結合起來, 對人體各部位進行系統的有目的的鍛煉, 以增強其抵抗能力。 從太極拳中的白鶴亮翅、金雞獨立等招式動作和名稱也顯而易見,

陳王廷在創造具有“自強”和“自衛”效能的太極拳運動中, 借鑒古代高人“仿禽獸之飛躍”是必然的。

太極拳中的白鶴亮翅、金雞獨立等招式, 均是白鶴、金雞動作。 鶴, 體態俊美、外表安閒。 鶴之精在足, 鶴之神在靜, 鶴拳主要模擬鶴立如松、慢步探身、展翅斜飛、淩空環視、捕食于水等形態。 從美學角度來看, 白鶴亮翅是自然、生動、健美的。 雞, 具有司晨報曉之靈和爭強好鬥之性。 它站立時, 安如磐石, 穩如泰山;行走時, 敏捷輕巧, 悄然無聲;拼搏時, 嘴爪奮進, 勇猛善戰。 雞拳仿效的是雞的靈巧、好鬥、動靜分明等特點。 太極拳金雞獨立在攻防含義中的作用是, 對方打來, 我方用右手挑開對方, 同時抬腿屈膝前提, 用膝關節頂撞對方。

在陳式太極劍套路動作名稱中, 還有青龍出水、鳳凰展翅、鳳凰點頭、撥草尋蛇、餓虎撲食、野馬跳澗、白蛇吐信、黑熊翻背、燕子啄泥、鷹熊鬥智、靈貓撲鼠、犀牛望月、白猿獻果、黃蜂出洞等仿生的動作。

圓是自然界中最不好擒拿的物體了, 也是最能化解來力的形狀之一。 太極拳則是通過太極拳順逆纏絲的螺旋運動, 來完成太極拳圓形的顯象。 太極拳拳譜要求:“運動如抽絲”;“運動如纏絲”;“任君開展與收斂, 千萬不可離太極”;“妙手一運一太極, 跡象化完歸烏有”。 可以看出, 太極顧名思義, 它是一個圓。 練太極拳時, 全身處處是太極, 根據拳理所要求“一動無有不動, 一圈無有不圈”。 在畫圈時, 在外形上有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腹圈、胯圈、膝圈、足圈;在體內則是氣流流注旋轉。

練圈時由大圈練到小圈, 小圈練到無圈。 無圈, 就是外形看不到圈。 當演練者能夠做到練拳時無圈之形, 而有圈之意時, 說明其人功夫已達上乘境界。

太極拳運動的形象如螺旋, 同時這種螺旋又必須走弧線, 猶如子彈通過槍膛的來福線後運動於空間, 既有螺旋形的自我旋轉, 又有抛物線的運動路線。 這種運動路線, 就是在一動全動的要求下, 動作時掌心由內往外翻或由外往內翻, 使之形成圓的形象。

太極拳纏絲運動按其性能又可分為兩種基本的類型:一種是掌心由內往外翻的順纏絲, 順纏絲內絕大多數是掤勁;另一種是掌心由外往內翻的逆纏絲, 逆纏絲內絕大多數是捋勁。

這兩種纏絲存在於太極拳運動的一切過程中, 並貫穿始終。 因此, 在一切動作中亦皆包含著掤、捋勁的相互轉化, 它們是運動中的基本矛盾, 同時又相互轉化於一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