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菊花功效多 提神醒腦舒緩頭痛

菊花的藥用價值

菊花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是我國傳統的常用中藥材之一, 主要以頭狀花序供藥用。 據古籍記載, 菊花味甘苦,

性微寒;有散風清熱、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等作用。 對口幹、火旺、目澀, 或由風、寒、濕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的疾病均有一定的療效。 主治感冒風熱, 頭痛病等。

對眩暈、頭痛、耳鳴有防治作用。 菊花有野菊和家菊之分, 其中家菊清肝明目, 野菊祛毒散火, 甘苦微寒,清熱解毒,對眼睛勞損、頭痛、高血壓等均有一定效用。

《本草綱目》中對菊花茶的藥效也有詳細的記載:性甘、微寒, 具有散風熱、平肝明目之功效。

《神農本草經》認為, 白菊花茶能“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皮膚死肌、惡風濕痹, 久服利氣, 輕身耐勞延年。 ”

現代醫學也研究證實, 菊花具有降血壓、消除癌細胞、擴張冠狀動脈和抑菌的作用, 長期飲用能增加人體鈣質、調節心肌功能、降低膽固醇, 適合中老年人和預防流行性結膜炎時飲用。 對肝火旺、用眼過度導致的雙眼乾澀也有較好的療效。

同時, 菊花茶香氣濃郁, 提神醒腦, 也具有一定的鬆弛神經、舒緩頭痛的功效。 中醫多用以主治目赤、咽喉腫疼、耳鳴、風熱感冒、頭疼、高血壓、瘡療毒等病症。

若長期食用, 還有“利血氣、輕身、延年”的功效。

現代臨床醫學也證明, 菊花可擴張冠狀動脈, 增加血流量, 降低血壓, 對冠心病, 高血壓, 動脈硬化、血清膽固醇過高症都有很好的療效。

菊花的食用方法

1.菊花粥

菊花去蒂15克, 粳米1O0克。 上籠蒸後, 取出曬乾或陰乾,

然後磨成細末, 備用。 粳米淘淨放入鍋內, 加清水適量, 用武火燒沸後, 轉用文火煮至半成熟, 再加菊花繼續用文火煮至米爛成粥食用。

適用於高血壓、冠心病、頭痛目眩以及風熱目赤等輔助治療。 具有疏散風熱、平肝清火的功效。

2.菊花決明子茶

決明子15克, 加水300毫升, 煮沸15分鐘泡入菊花6克, 當茶頻頻飲用。 適用於肝火較旺, 頭痛目赤, 心煩易怒、口渴汗出較多的高血壓患者, 大有裨益。 具有清火平肝, 潤腸通便的功效。

3.菊花羹

菊花嫩葉適量洗淨切碎, 稍加鹽拌抓, 與米湯同煮成羹。 也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加上牛、雞等肉湯及菊花瓣。

其清香爽口的獨特風味更讓人喜愛。 適用于高血脂、高血壓等患者。 具有養肝明目之效、清熱平火的功效。

4.菊花酒

甘菊適量去蒂洗淨涼幹後加適量枸杞子、當歸、生地再加水煎汁與煮至半熟的糯米或大米拌勻, 加適量酒麴發酵成酒。 適合於平時具有肝腎虛弱、頭暈目眩的患者。 功效:滋陰補腎, 平肝熄風。

注意事項:孕婦不能喝菊花茶, 因為茶葉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

飲用過多則會刺激胎動增加, 甚至危害胎兒的生長發育。

此外, 茶葉中還含有大量的鞣酸, 鞣酸可與孕婦食物中的鐵元素結合成一種不能被體內吸收的複合物。 此外, 菊花茶屬於寒涼性性質, 脾虛易腹瀉者不宜多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