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安靜恐懼症”就在你我身邊

最怕對話突然的冷場一個人時會默默戴上耳機

“最怕空氣突然安靜”,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 人們好像患上了一種“安靜恐懼症”,

我們發現在過分安靜的環境中很難集中注意力, 甚至都無法忍受在這種環境中多待一分鐘, 這種現象在這個科技產品充斥著人們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時代顯得更加嚴重。 研究人員對這種我們生來就患上的“安靜恐懼”本質做了剖析, 發現其實安靜預示著“有大事發生”, 而對於未知、不可把握的事情, 人們天生地充滿恐懼感。

現象:安靜恐懼症困擾一直存在

像美國恐怖電影《寂靜之地》裡所表達的那樣, 在面對超自然恐怖力量的威脅時, 人們瑟瑟發抖或者喘氣不均的聲音都會引來對聲音極其敏感的怪獸的圍追堵截, 整個電影都是在超級安靜、大氣都不敢喘的氛圍中度過的, 研究人員表示, 這種令人“驚悚”的安靜可能在人們走出影院後還會如影隨形一段時間。

為什麼恐怖電影特別喜歡用安靜來製造恐怖氣氛呢?這大概就源於人們自身對安靜的一種恐懼本能, 美國國家廣播電臺將這種體感來源解釋為“對周邊環境一種未知的、不可把握的恐懼感”。

可能對於愛看恐怖片的觀眾來說, 這種恐怖效果烘托得恰到好處, 但如果是在現實生活中, 就真的讓人受不了了。

人們這種對於安靜的恐懼感其實是有科學研究佐證的, 解釋型新聞網(theconversation)曾發表過一篇文章, 澳大利亞查理斯特大學媒體傳播學講師布魯斯·菲爾肯定地表示, “人們對安靜的恐懼感千真萬確存在, 這也並非是突發的, 而是過去一個世紀來一直困擾人類的, 雖然還沒有準確認定,

但被學界暫且稱為‘安靜恐懼症’。 ”

溯源:科技產品背景聲伴隨長大

菲爾對580名學生做了一份時間跨度為6年的觀察報告, 報告發現, 他們對噪音的渴求和對安靜環境的不適感都是後天習得的。 值得注意的是, 這種對背景雜音的渴望, 更多的是受老一輩的影響, 而非來自新的社交媒體。

“當我的房間沒有背景音的時候, 我會感到害怕。 ”一位本科學生表示, 其他人也紛紛附和, “好像不太能忍受安靜的環境”。 最讓人驚訝的是, 不僅是出生在科技年代的這一輩人, 就是我們父輩也會受到祖父母的影響, 也同樣有對背景雜訊的需求。 有些人會寫道, “我的爸媽會一早就打開電視, 然後就一直開著……就算沒有人看……”媒體的背景聲似乎從嬰兒時期開始,

一連籠罩了我們的幼稚園、中小學直到大學。 這也難怪, 當沒有這些背景雜訊時, 我們會表現出不安和焦慮。 而這種背景雜訊, 按照菲爾的說法, 被稱作是“第三父母”。

從調查結果來看, 學生的“第三父母”比他們的親生父母對他們說的話還要多。 還有一個學生寫道:“來自電視的噪音和社交網站上的聯繫, 讓我覺得自己跟人走得更近。 ”“目前, 無處不在的智慧手機資訊的聲音和流行音樂的背景聲讓這種情況愈演愈烈, 因為人們已經徹底喪失了和安靜‘打交道’的能力。 ”菲爾說。

菲爾的一些學生表示, 從小時候爸媽就整天開著電視, 到現在即使在飯桌上, 一家人也各自盯著自己不斷丁冬作響提示新消息的手機,

這種科技的聲音讓人無法抽離。 “即使安靜地走在回家的小路上, 我也會立馬戴上耳機, 聽點什麼都好。 ”一個學生寫道。

結論:其根源在於對未知的恐懼

另一些對於安靜恐懼症的研究著眼於在交談中突然出現的無話可說的尷尬。 這種經歷估計大家都不陌生, 冷場好像成了交談中的大忌, 會讓人坐立不安, 想找個地縫鑽進去。

《實驗社交心理學》雜誌的一篇文章對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做了解釋, 談話中突然出現的冷場會給人很強的“失落、害怕、受傷和被排斥”的感覺, 因為其降低了人們的社會歸屬感和認同感, 仿佛一下子被社會拒之門外一樣。

所以, 不管是對於談話中短暫的冷場, 還是一個人深處安靜環境中會選擇默默戴上耳機,

抑或是在恐怖電影中對於突然出現的安靜的異常恐懼, 這些都是“安靜恐懼症”的表現形式, 而其發生的根源都在於:對於未知的恐懼。

安靜在我們潛意識裡意味著是“將有大事發生”的鋪墊, 也就會讓我們不自覺地開始產生等待“石破天驚”打破沉寂的事情到來的預期心理, 這種期待但又對期待之事不可把握的心理讓人們情緒緊張, 開始害怕。

陳佳莉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