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檳榔有什麼功效與作用

檳榔的功效與作用

檳榔種子可入藥, 有殺蟲、破積、下氣、行水的功效, 是我國名貴的“四大南藥”之一。 主治蟲積, 食積、氣滯、痢疾、驅蛔、外治青光眼, 嚼吃起興奮作用。

檳榔果實中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和有益物質, 如脂肪、檳榔油、生物鹼、兒茶素、膽鹼等成分。 檳榔具有獨特的禦瘴功能, 是歷代醫家治病的藥果, 又有“洗瘴丹”的別名。 因為瘴癘之症, 一般都同飲食不規律、氣滯積結有關, 而檳榔卻能下氣、消食、祛痰, 所以在藥用性能上被人們廣泛關注。

檳榔果可以食用, 沾鹵水咀嚼, 初次咀嚼者會面紅、胸悶,

屬於正常現象。

檳榔本身有致癌性,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於2003年8月發表專論公佈“檳榔果實本身即是第一類致癌物”, 亦即檳榔果實即使不加添加物, 也有致癌風險。

過量檳榔堿引起流涎、嘔吐、利尿、昏睡及驚厥, 甚至胸悶, 出汗, 頭昏致休克, 不可吞食, 。 如系內服引起者可用高錳酸鉀溶液洗胃, 並注射阿托品。

檳榔的危害:

根據醫學上的統計, 嚼食檳榔與口腔癌有密切的關係。 例如:

1.臺灣的口腔癌患者80%以上有嚼食檳榔的習慣。

2.口腔癌的發生率因近年來嚼食檳榔人口的增加而逐年上升。

3.嚼食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20倍。

由此可見, 嚼檳榔對我們的身體健康影響很大。

其次, 亂吐檳榔汁與殘渣, 不僅會影響市容,

且有礙觀瞻, 有些不肖的檳榔業者, 常用盡各種花招來招攬客人, 尤其是『檳榔西施』到處可見, 對於兒童們的身心健康與社會的善良風俗, 都有不良的影響。

再者, 由於販賣檳榔的利潤很高, 有些人就在並不適合種植檳榔的山坡地大肆種植, 而造成水土流失, 當颱風來時, 很容易產生土石流, 造成人民生命與財產的損失。

(一)常見之危害:

嚼食檳榔, 除了使牙齒變黑、磨損、動搖、牙齦萎縮造成牙周病, 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及口腔黏膜白斑症外, 還會導致口腔癌。 據調查, 百分之八十八的口腔癌患者有嚼食檳榔的習慣。

(二)嚴重之健康危害:

1.檳榔誘發的癌症前期病變:

(1)口腔黏膜下纖維化:

常見於頰黏膜, 其次為顎區。 口腔黏膜會有燒灼感,

潰瘍、變白, 最後造成張口及吞咽困難。 其中有部分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的病人, 會變成口腔癌。

(2)口腔黏膜白斑症:

常見於頰黏膜、舌、口底及唇角。 黏膜白斑會慢慢由清白變混白, 其中亦有一部份白斑病人會變成口腔癌。

2.口腔癌:

檳榔俗稱菁仔, 其成份中的「檳榔素」具有致癌性。 其添加的「石灰」則為助癌劑。 世界衛生組織經回顧嚼檳榔與癌症之相關文獻, 所作之結論:

(1)煙草伴同檳榔一起嚼食確定為人類致癌原因。

(2)抽煙且嚼食檳榔, 易導致口腔癌及咽喉癌。

為了您的健康請勿嚼檳榔, 如吸煙者更須戒除, 因為兩者合併使用, 更容易引起口腔癌、喉癌、咽癌和食道癌, 且吸煙、嚼檳榔又合併喝酒, 則有更加乘的致癌效果。

3.牙齒之傷害

因嚼食動作頻繁, 超出正常負荷, 造成牙齒咬耗(磨損), 以及牙床動搖。

嚼食檳榔的人口急劇的在成長, 在臺灣估計已超過260萬人;嚼食檳榔者之平均年齡層亦有逐漸下降之趨勢;而嚼食檳榔之普遍性也從低社會經濟地位和勞動階級人口, 擴展到白領階級高知識份子。 檳榔為「紅唇族」的最愛, 農民眼中的「綠色黃金」, 但它卻是臺灣人民健康和水資源的最大殺手。 根據統計臺灣5萬多公頃的檳榔園(相當2個臺北市大), 除每年造成水資源損失約40億公噸及嚴重破壞林地外, 國人一年花費在吃檳榔的金額更高達900多億, 相當於半條高速公路之造價, 相當驚人。 更可怕的是它的致癌和促癌作用, 更使得國人之口腔癌, 躍升為十大癌症死亡原因之列。

因此如何推動檳榔防治工作, 減少國人嚼食檳榔之嗜好, 亦成為衛生單位的工作重點之一。

生理的危害:除可能罹患口腔疾病、口腔癌外, 食用過量會產生中毒症狀, 輕則興奮、眼神呆滯、全身發抖、走路不穩、行為怪異或粗暴;重則導致急性精神病, 包括聽幻、自我膨脹、被迫狂想、譫妄亂神等。

經濟的危害:隨地吐檳榔汁, 會被取締罰鍰;食用檳榔價錢昂貴, 增加支出負擔;醫療費用。

社交的危害:吃久了, 牙齒變黑、嘴巴變紅, 外觀相當不雅。

環境的污染:隨地吐檳榔汁不但污染環境有礙觀瞻, 吐出檳榔汁中的細菌會隨風飄散, 吸入大眾的肺裡。

水土保持: 由於檳榔樹屬淺根性, 大量面積種植, 會嚴重破壞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