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當心 脂肪肝或增腸癌有風險

隨著人們飲食結構越來越西化, 高油高脂的食物吃得越來越多, 脂肪肝的發病率不斷攀升, 患上脂肪肝, 不僅會造成代謝綜合征, 增加患肝硬化、肝癌的幾率。

而且, 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 35%脂肪肝患者同時長有良性大腸息肉, 還可能會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

警惕!脂肪肝或增腸癌風險

據香港媒體報導, 香港平均每4名市民便有1人患脂肪肝, 除增加患肝癌、肝硬化等疾病的風險, 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也證實, 脂肪肝是大腸癌的風險因素之一。

研究指出, 35%脂肪肝患者同時長有良性大腸息肉;另有19%脂肪肝患者長有嚴重息肉,

比率較健康人士高逾2倍, 增加演變成大腸癌的機會。

近年來, 我國的大腸癌發病率節節攀升, 據中國抗癌協會公佈的資料, 中國內地大腸癌發病率以4.71%逐年遞增, 遠超2%的國際水準。 因此, 提醒脂肪肝患者要特別當心。

究其原因, 一方面, 嚴重的大腸息肉是大腸癌的癌前病變。 另一方面, 脂肪肝本身也是過多攝取動物脂肪和紅肉造成, 而這一情況會增加致癌物質膽汁酸在腸道的蓄積, 導致腸癌發生。

“三圍”人士成脂肪肝主力大軍

現如今, 回家圍繞著電視、上班圍繞著電腦、出門圍繞著汽車的“三圍”人士越來越多了, 他們通常多吃少動, 生活單一, 這樣的生活是變舒適了, 可身體問題越來越多。

脂肪肝是各種原因引起肝脂肪蓄積過多的一種病理狀態,

通常所說的脂肪肝主要指因肥胖、糖尿病和酒精等因素所致的慢性脂肪肝。 這類脂肪肝多為隱匿性起病, 因此缺乏特異的臨床表現, 常在體檢或因高血壓、膽石症、冠心病等其他疾病就診時發現

該病好發年齡在41—60歲, 女性多於男性。 但近年來, 該病症狀表現為, 少數患者會感到腹部不適、右上腹隱痛、乏力等, 肝臟輕微腫大。 約有4%的患者有脾大, 8%的患者有蜘蛛痔及門靜脈高壓的體征。

脂肪肝的臨床表現與肝臟脂肪浸潤的程度成正比, 當肝內過多的脂肪被清除後症狀可消失。 伴隨脂肪肝的發展, 患者可由肝纖維化進展為肝硬化。

近日, 從醫院門診瞭解到, 因脂肪肝就診的患者中,

“三圍”人士是主力大軍。

之所以會出現這一問題, 專家介紹:

一是不吃早餐。

久而久之引起營養不良和能量代謝紊亂, 從而誘發或加重脂肪肝;

二是不少上班圍著電腦的中青年人。

為集中精力先處理完手頭事情常常錯過正常飯點, 這也會埋下脂肪肝的隱患;

三是早中餐隨便對付, 特別重視吃晚餐。

長期在晚上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食物, 又出門就圍著汽車, 缺乏相匹配的運動量, 導致營養過剩, 天長日久形成脂肪肝;

四是圍著電視的人, 常常看得忘乎所以, 不吃飯、啃零食。

大量高熱量、低營養食物入肚, 導致熱量聚積、營養缺乏, 引起脂肪肝。 “三圍”人士預防脂肪肝, 最好是要調整飲食結構、增加運動。

市民年滿40歲,

最好接受定期的大腸鏡檢查

臨床上發現的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 若能早期診斷、及時治療, 治癒率非常高。 因此, 如果定期檢查腸鏡及血清腫瘤標誌物肯定有助於儘早發現病情。 國內專家建議市民年滿40歲, 最好接受定期的大腸鏡檢查。

此外, 如果發現大便習慣改變, 偶有便血, 並伴有腹痛、消瘦、乏力, 出現以上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避免誤以為痔瘡、慢性痢疾、慢性腸炎等疾病, 延誤診斷和治療。

預防腸癌首先要從飲食做起, 減少“膏粱厚味”的攝取, 即動物脂肪和肉類的攝取, 多吃水果和蔬菜, 增加粗纖維食物的攝入, 如粗糧、麥片、黑麵包, 蔬菜、水果、芹菜、黃豆、蘑菇、木耳、紫菜、胡蘿蔔、蘋果汁等。 每日以10—30克為宜。 同時,

我們要避免暴飲暴食, 生活起居要規律, 堅持身體鍛煉、多曬 太陽、戒煙限酒。 說到底, 營養平衡、葷素搭配才能達到健康飲食、預防癌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