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傾情參與過度也會變成“毒藥”

“我的童年不完整, 我絕不會讓這樣的事情在自己孩子身上重演。 ”這是每當跟丈夫在教育孩子的觀念上出現分歧時, 我一招制勝的“法寶”。

我父母的青春正趕上新中國最動盪的日子, 剛剛畢業的他們便選擇到祖國的大西北去, 把自己的激情和學識貢獻給那片貧瘠的土地。

正是因為那裡的生存條件太艱苦了, 當我只有幾歲的時候便被父母送回了北京, 這一送便是十幾年, 直到我上大學, 父母才從青藏高原調回北京。

一邊是惡劣的生存條件可能會對身體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 一邊是回到北京,

有更好的生活條件, 接受更好的教育, 應該說, 父母已經為我作了“最好的選擇”。 但是, 這個選擇卻讓我的整個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都有了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 雖然親戚也把我照顧得很好, 但是我自己內心卻總有一種不被滿足的缺失感。

為此, 我一直恐懼生孩子, 擔心自己也會有不得已的時候, 讓孩子承受那些委屈。

後來孩子還是來了。

自從有了孩子, “一定要讓她享受到完整的愛”“一定不能讓她重蹈我的覆轍”成了我們家的最高警戒線。

從孩子出生開始, 我們就從來沒有把孩子交給過老人、保姆帶, 甚至我們家裡幾乎從沒有出現過夫妻兩人都不在家的時候。 每當同事、朋友抱怨隔代人對孩子的溺愛時, 我都會在心裡暗自慶倖。

後來, 孩子上學了。 想到自己的小學、中學, 從來都是自己一個人上下學、父母從來沒有給開過家長會, 所以, 我要求自己決不能缺席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瞬間, 我不僅這樣要求自己, 也這樣要求丈夫。 於是, 孩子的每一次上下學、每一次出遊, 我們都盡可能夫妻雙方共同參與。 丈夫本來跟朋友合夥開了一家公司, 但是因為總是要接女兒上下學、去課外班、出席與女兒相關的各種活動, 必然很難兼顧, 丈夫幾乎犧牲了自己的事業。

很多孩子都羡慕我女兒:總有爸爸媽媽陪伴。

但時間長了, 我自己內心卻比較困惑, 我不知道這種“傾情參與”是否也讓女兒感受到幸福。 記得某次出差, 當我為了早一天回家而又一次趕午夜航班,

感到異常疲憊時, 女兒卻說:“你幹嗎不多玩一天, 你不那麼辛苦, 我也更自在。 ”

女兒不經意的一句話讓我很震驚, 我突然發現我已經從最初的“別給孩子傷害”這麼簡單的訴求到——“儘量陪伴”再到——“不能不陪伴”, 層層加碼, 不知不覺中自己從“少做錯的”已經走到了“只能做對的”, 從“補償”變成了“過度補償”。 到最後我真變成了自己跟自己較勁, 所有的糾結和焦慮:我做對了嗎?

這難道不是一種偏執嗎?

其實,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我一直是別人眼中的“專家”, 因為我大學時的專業是教育學和心理學, 工作的內容又跟教育緊密相連, 所以, 常常告訴別人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但是當輪到自己教育孩子的時候, 很多事情就變了味道。

我難道不知道, 再好的教育方式只要過度都會變成“毒藥”?但是, 當面對自己孩子的時候, 理性往往很難戰勝感性。

現在的家長, 尤其是大城市的家長, 哪個床頭的必讀書中沒有幾本心理或教育類的書, 哪個父母的頭腦沒有被科學的教育觀念武裝過, 但是, 當這些理念和道理跟自家孩子相遇的時候, 父母就容易被“給孩子最好的”這種看似簡單其實毫無邊際的原則蒙上眼睛, 在情緒裹挾下走向極端而不自知。 (林爻)

所以,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們並不真的需要那麼多專家和教育理念, 我們需要戰勝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 當我們能在教育孩子時, 經常抽身出來, 把自己當成旁觀者, 審視自己的教育行為, 這個時候,

哪怕我們內心只裝著那些最樸素的教育思想, 也能走出一條正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