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雷公藤有什麼功效與作用

雷公藤的功效與作用

雷公藤 《全國中草藥彙編》

【拼音名】 Léi Gōnɡ Ténɡ

【別名】黃藤、黃臘藤、菜蟲藥、紅藥、水莽草

【來源】衛矛科雷公藤屬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以根、葉、花及果入藥。 根秋季采;葉夏季采;花、果夏秋采。

【性味】苦、辛, 涼。 有大毒。

【功能主治】祛風, 解毒, 殺蟲。 外用治風濕性關節炎, 皮膚發癢, 殺蛆蟲、孑孓, 滅釘螺, 毒鼠。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搗爛敷患處, 或搗汁搽患處。

【注意】不可內服。 敷藥時間不可超過半小時, 否則起泡。

【備註】

(1)雷公藤中毒則噁心, 嘔吐, 腹痛, 腹瀉, 血壓下降, 呼吸困難, 最後因心臟及呼吸抑制而死亡。 解救用催吐, 洗胃, 灌腸, 導瀉等法,

或給蛋清, 麵糊保護粘膜, 注射葡萄糖, 給強心興奮劑, 給氧等對症治療。

(2)同屬植物東北雷公藤(黑蔓)Tripterygium regelli Sprague et Takeda., 東北地區亦應用於臨床, 功效相似。

(3)本品因有劇毒, 一般不內服, 但據福建省三明地區第二醫院報導, 用雷公藤根去皮後的木質部分久煮後內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有一定療效。 僅供參考。 又據文獻報導, 內服雷公藤煎劑少量, 可治療麻風反應(發熱、皮損、神經症狀)。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出處】《中國藥植志》

【拼音名】 Léi Gōnɡ Ténɡ

【別名】黃藤根、黃藥、水莽草、斷腸草、菜蟲藥、南蛇根、三棱花, 旱禾花(《湖南藥物志》), 黃藤木(《廣西藥植名錄》), 紅藥、紅紫根、黃藤草(江西《草藥手冊》)。

【來源】為衛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根、葉及花。 夏、秋採收。

【原形態】攀援藤本, 高2~3米。 小枝紅褐色,

有棱角, 具長圓形的小瘤狀突起和鏽褐色絨毛。 單葉互生, 亞革質, 卵形、橢圓形或廣卵圓形, 長5~10釐米, 寬3~5釐米, 先端漸尖, 基部圓或闊楔形, 邊緣有細鋸齒, 上面光滑, 下面淡綠色, 主脈和側脈在葉的兩面均稍隆起, 脈上疏生銹褐色短柔毛:葉柄長約5毫米, 表面密被鏽褐色短絨毛。 花小, 白色, 為頂生或腋生的大形圓錐花序, 萼為5淺裂;花瓣5, 橢圓形;雄蕊5, 花絲近基部較寬, 著生在杯狀花盤邊緣;子房上位, 三棱狀, 花柱短, 柱頭頭狀。 翅果, 膜質, 先端圓或稍成截形, 基部圓形, 長約1.5釐米, 寬約1釐米, 黃褐色, 3棱, 中央通常有種子1粒。 種子細長, 線形。 花期5~6月。 果熟期8~9月。

【生境分佈】生於背陰多濕稍肥的山坡、山谷、溪邊灌木林和次生雜木林中。 分佈浙江、江西、安徽、湖南、廣東、福建、臺灣等地。

【化學成份】

根含雷公藤定堿、雷公藤扔堿、雷公藤晉堿、雷公藤春堿和雷公藤增堿等生物鹼。

此外, 雷公藤還含南蛇藤醇、衛矛醇、雷公藤甲素及葡萄糖、鞣質等。

【藥理作用】殺蟲作用:雷公藤的水浸液及乙醇浸液均有毒殺梨葉星毛蟲及卷葉蟲的能力;但其石油醚、乙醚或三氧甲烷浸液, 則並無殺蟲能力。

【毒性】雷公藤對各種動物毒性不同, 它對人、犬、豬及昆蟲的毒性很大, 可以發生中毒甚至死亡, 但是對羊、兔、貓、鼠、魚卻無毒性。 雷公藤對機體的作用有二:一為對胃腸道局部的刺激作用;二為吸收後對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視丘、中腦、延髓、小腦及脊髓)的損害, 及引起肝、心的出血與壞死。 有謂雷公藤主要毒害動物的心臟,

但對其他平滑肌及橫紋肌亦有毒性, 此為中毒致死的原因。 中毒後急救措施為催吐、洗胃、灌腸、導瀉等一般方法, 利用羊血或兔胃浸出液的生物學解毒方法尚未確定。 雷公藤的毒性成分可用醚浸出, 但經過還原作用, 毒性完全消失。

【性味】《湖南藥物志》:“苦, 大毒。 ”

【功能主治】《湖南藥物志》:“殺蟲, 消炎, 解毒。 ”

【注意】本品有大毒。 內服宜慎。

【附方】

①治風濕關節炎:雷公藤根、葉, 搗爛外敷, 半小時後即去, 否則起泡。 (江西《草藥手冊》)

②治皮膚發癢:雷公藤葉, 搗爛, 搽敷。 (《湖南藥物志》)

③治腰帶瘡:雷公藤花、烏藥, 研末凋擦患處。 (《湖南藥物志》)

【臨床應用】

①治療麻風反應

雷公藤幹根徹底去除內外兩層皮, 將木質部切片曬乾。 每用4錢, 加水2500毫升,

文火煎(不加蓋)3~4小時, 取褐色藥液250毫升, 早晚分服, 3~4天為一療程。 曾治各型麻風反應167例(其中結核型27例, 瘤型140例), 均在服藥2~3劑後控制症狀。

②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用雷公藤(取木質部, 法同上)5錢, 加水400毫升, 文火煎2小時(不加蓋), 得藥液150毫升, 殘渣再加水煎取100毫升, 混合後早晚2次分服, 7~10天為一療程, 療程間停藥2~3無治療50例, 用藥1~20個療程不等, 多數為5~6個療程。 其中44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轉或緩解。

③治療肺結核及其他慢性肺部疾病

于夏末秋初采根, 洗淨曬乾, 切碎。 每31.2克雷公藤加水1000毫升, 以文火煎熬, 待煎至約500毫升(使每10毫升含生藥0.62克)即成。 開始每日3次, 每次15~20毫升口服, 1星期為一療程;以後視病情與患者體質情況, 劑量可略有增減, 但每次給藥量不宜超過10~25毫升。

如服藥7~10天后無明顯副作用, 尚可延長服藥時間;但服用時間過長的應短時間停藥, 一般服用20~30天后停藥5~7天。 經治99例, 多數病人服藥後咳嗽、排痰、發熱、哮喘等症有不同程度的減輕。 治程中按規定劑量服藥, 基本上無副作用;若體質較弱者, 可有噁心、胃腸不適及畏寒怕冷等反應。

④中毒與解毒

雷公藤是一種劇毒藥物, 尤其皮部毒性極大, 使用時應嚴格剝淨皮部, 包括二重皮及樹縫中的皮分。 據有關單位研究, 雷公藤對機體的作用有二:一為對胃腸道局部的刺激作用;一為吸收後對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視丘、中腦、延髓、小腦及脊髓的損害, 並能引起肝、心的出血與壞死。 臨床所見的一般中毒症狀有頭暈、心悸、無力、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肝腎區疼痛、血糞等。 為慎重起見,對患有心、肝、腎、胃等器質性疾患的病人及孕婦應禁用;對治程中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脹、肝腎區疼痛,尿中出現蛋白及血清轉氨酶不正常時,應立即停藥。中毒後一般急救措施,除催吐洗胃、灌腸、導瀉外,可服鮮蘿蔔汁4兩或燉服萊菔子8兩,也可用鮮韭菜汁或濃茶、羊血等以解毒。據20餘個中毒案例的觀察,中毒表現均為腹痛、嘔吐、腹瀉、嚎叫掙扎,但不發熱。死亡大都在24小時內,最多不超過4天。如在服雷公藤後4小時內用催吐劑、瀉劑,一般均能痊癒。

為慎重起見,對患有心、肝、腎、胃等器質性疾患的病人及孕婦應禁用;對治程中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脹、肝腎區疼痛,尿中出現蛋白及血清轉氨酶不正常時,應立即停藥。中毒後一般急救措施,除催吐洗胃、灌腸、導瀉外,可服鮮蘿蔔汁4兩或燉服萊菔子8兩,也可用鮮韭菜汁或濃茶、羊血等以解毒。據20餘個中毒案例的觀察,中毒表現均為腹痛、嘔吐、腹瀉、嚎叫掙扎,但不發熱。死亡大都在24小時內,最多不超過4天。如在服雷公藤後4小時內用催吐劑、瀉劑,一般均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