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翻白草的功效與作用

【藥 材 名】翻白草

【英 文 名】Descolor Cinquefoil Herb

【拉 丁 名】Herba Potentillae Discoloris

【別名】雞腿兒,天藕兒,湖雞腿,雞腳草,雞腳草,烏皮浮兒,觭角草,土菜,茯苓草,郁蘇參,土人參,全線吊葫蘆,鴨腳參,細沙紐,雞腳爪,野雞壩,溪白頭翁,黃花地丁,千錘打,天青地白

【名稱考證】雞腿兒(《救荒本草》)、天藕兒(《野菜譜》)、湖雞腿(《綱目》)、雞腳草、雞腳草(《草木便方》)、烏皮浮兒、觭角草(《植物名匯》)、土菜、茯苓草(《現代實用中藥》)、郁蘇參、土人參(《福建民間草藥》)、全線吊葫蘆、鴨腳參、細沙紐(《廣西中藥志》)、雞腳爪(《四川中藥志》)、野雞壩、蘭溪白頭翁、黃花地丁、千錘打(《湖南藥物志》), 天青地白(《南京地區常用中草藥》)

【科目來源】薔薇種植物

【藥用部位】翻白草的帶根全草。

【性味歸經】甘苦, 平。 ①〈救荒本草》: “味甜。 ” ②《綱目》:甘微苦, 平, 無毒。 ” ③《廣西中藥志》: “味甘, 性溫。 ”

【功效分類】清熱藥,清熱燥濕藥

【功效主治】清熱, 解毒, 止血, 消腫。 治痢疾, 瘧疾, 肺癰, 咳血, 吐血, 下血, 崩漏, 癰腫, 瘡癬, 瘰癘結核。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5錢(鮮者 l-2兩);或浸酒。 外用:搗敷。

【用藥忌宜】陽虛有寒、脾胃虛寒等少用。

【用藥配伍】配生茜草:止血固崩。

【資源分佈】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藥材鑒定】乾燥的帶根全草, 根呈紡錘形或圓錐形, 有時分歧, 長約5—8釐米, 表面暗棕紅色, 扭曲而皺縮, 栓波無剝落痕。 無明顯的莖。 葉根生, 單數羽狀複葉, 小葉片兩兩對生, 長橢圓形, 具短柄, 頂端l枚較大, 向下逐漸變小, 皺縮, 多從中脈向內對折, 上表面暗綠色, 下表面灰白色, 密佈毛茸, 邊緣具粗鋸齒。 根頭部及葉柄均被白色毛茸。 質稍脆, 易碎。 氣微臭, 味澀。 以無花莖、色灰白、無雜質者為佳。 全國各地均產。 主產河北、安徽等地。 東北、華北等部分地區尚有以同屬植物委陵菜。 Potentillachinensis Ser.(參見“委陵菜”條)的全草作翻白草使用。

新疆系用亞洲委陵菜P. Asiatica Juz., 西藏系用亮葉委陵萊P.Fulgens Wall.(參見“管仲”條)作翻白草。

顯微鑒定: 葉橫切面:上、下表皮細胞均稍切向延長;上表皮非腺毛較少, 下表皮非腺毛極密。 柵欄組織較寬, 為3列細胞, 海綿組織較窄, 細胞較小, 類圓形;葉肉組織有草酸鈣簇晶, 直徑9~32μm。 主脈維管束外韌型, 木質部半圓形, 導管放射排列, 韌皮部新月狀。 主脈上、下表皮內方有2~3列厚角組織。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多角形, 垂周壁較平直, 有非腺毛;下表皮細胞垂周壁彎曲, 有氣孔, 非腺毛眾多。 非腺毛單細胞有兩種, 一種極細長, 捲曲, 直徑3~7μm, 壁薄;另一種平直或稍彎曲, 直徑9~22μm, 壁厚3~8μm。 本品以根肥大、葉色灰綠者為佳。 【古籍考證】出自《救荒本草》; ①《救荒本草》:“翻自草, 出鈞州山野。

苗高七、八寸, 細長鋸齒, 葉硬厚, 背白, 其葉似地榆葉而細長, 並黃花, 根如指大, 長三寸許, 皮赤肉自, 兩頭尖觥。 ”②《綱目》:“雞腿兒, 生近澤田地。 高不盈尺, 存生弱莖, 一莖三葉, 尖長而厚, 有皺紋鋸齒, 面青背白, 四月開小黃花, 結子如胡萎子, 中有細子, 其根狀如小白術頭, 剝去赤皮, 其內白色如雞肉, 食之有粉。 ”

【化學成分】根含鞣質及黃酮類。 全草含鞣質。 根含鞣質約0.04%, 澱粉37%。 又報導, 由全草分得9個單體化合物, 其中7種鑒定為延胡索酸(富馬酸, fumaric acid)、沒食子酸(gallic acid)、槲皮素(quercetin)、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柚皮素(naringenin)、山柰素(kaempferol)和間苯二酸(m-phthalic acid)。

【相關選方】①治細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鮮翻白草幹全草或根一至二兩, 濃煎, 一日分二至三次服。 (《南京地區常用中草藥》)

②治瘧疾寒熱及無名腫毒:翻白草根五、七個,

煎酒服之。 (《綱目》)

③治肺癰:鮮翻白草根一兩, 老鼠刺根、杜瓜根各五錢。 加水煎成半碗, 飯前服, 日服二次。 (《福建民間草藥》)

④治咳嗽:翻白草根。 煮豬肺食。 (《湖南藥物志》)

⑤治痰喘:翻白草全草。 煮冰糖服。 (《湖南藥物志》)

⑥治吐血不止:翻白草。 每用五、七科, 嚼咀, 水二鐘, 煎一鐘, 空心服。 (《綱目》)

⑦治崩中下血:湖雞腿根一兩, 搗碎, 酒二盞, 煎一盞服。 (《瀕湖集簡方》)

⑧治大便下血:翻白草根-兩五錢, 豬大腸不拘量。 加水同燉, 去渣, 取湯及腸同服。 (《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⑨治創傷出血:新翻白草葉。 揉碎敷傷處。 (《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⑩治血友病:鮮翻白草二至三兩。 煎湯服, 每天一劑。 同時將鮮草搗爛, 外敷出血處。 (江蘇《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原生形態】翻白草多年生草本,

高15~30釐米。 根多分枝, 下端肥厚成紡錘狀。 莖上升向外傾斜, 多分枝, 表面具白色卷絨毛。 基生葉叢生, 單數羽狀複葉, 小葉5~9:莖生葉小, 為三出複葉, 頂端葉近無柄, 小葉長橢圓形或狹長橢圓形, 長2~6釐米, 寬0.7~2釐米, 先端銳尖, 基部楔形, 邊緣具鋸齒, 上面稍有柔毛, 下面密被白色綿毛;托葉披針形或卵形, 亦被白綿毛。 花黃色, 聚傘狀排列;萼綠色, 宿存, 5裂, 裂片卵狀三角形, 副萼線形, 內面光滑, 外而均被白色綿毛;花瓣5, 倒心形, 凹頭;雄蕊和雌蕊多數, 子房卵形而扁, 花柱側生, 乳白色, 柱頭小, 淡紫色。 瘦果卵形, 淡黃色, 光滑, 臍部稍有薄翅突起。 花期5~8月。 果期8~10月。 生長于丘陵山地、路旁和畦埂上。 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參考出處】《救荒本草》,《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