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

端午節 養生保健八個習俗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起於三代夏至節,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吳越之地以龍舟競渡在此日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早於春秋很久,此外端午節有吃粽子,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等習俗。

讓我們來具體看看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養生保健作用:

1、吃粽子

端午節習俗,首先會想到的當然是吃粽子。從養生學角度看,粽子也是藥膳的一種。

首先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很有講究。北方大多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子都有很好的藥用功能。如: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能清熱利濕、和胃寧神。作為食品包裝,其具備天然和無污染的特性,因此被當今營養學家稱之為“天然綠色食品”。

粽子是主副食一起搭配製作的綜合性食物,現如今的粽子多種多樣,除了傳統的棗粽、八寶粽,還有肉粽、板栗粽、辣粽、鹹蛋粽等,有特殊的營養價值。從中醫飲食的養生觀點來看,端午節時間我國已大部分進入暑熱夏季,而粽子具有清熱解暑、益氣生津、養血安神的功效,大棗補中益氣、栗子補氣健脾益腎,蛋黃富含卵磷脂、維生素A,肉類富含蛋白質,這些都更加豐富了粽子的營養。在此季節食用粽子與其他食物搭配食用,營養更全面。

不過,粽子味美,但不宜多食。粽子清香糯滑,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纖維質,含過多的脂肪、鹽、糖。例如一個普通的鹹肉粽子,熱量約為200-300千卡。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過3個,男性最好不要超過5個。吃粽子的同時,搭配蔬菜、水果可幫助腸、胃蠕動,而且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腸胃道消化不良。此外,睡前兩小時最好別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類,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瀉或腹痛。

對於糖尿病病人而言,紅豆粽和甜粽子不適合多吃。有胃病的人吃粽子可選大米粽或五穀粽。有膽結石、膽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建議不要吃肉粽、蛋黃粽等過於油膩以及脂肪、蛋白過高的粽子,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脹氣。另外,心血管病患者,老人和兒童也不宜多食,吃時要細嚼慢嚥,便於消化。

2、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艾蒿有著特殊的清香,是一味常用中藥材。我國最早的醫書《五十二病方》中記載,艾葉味苦辛,性溫,歸肝、脾、腎經,具有清熱解毒、除濕止癢等作用。至今還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諺語。端午時節空氣潮濕,而艾葉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氣,除污濁,淨化空氣。

此外,新鮮艾葉做成的艾葉糕對祛除暑熱、健脾利濕非常有好處。人們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所以民間有“懸艾人,戴艾虎,飲艾酒,食艾糕,熏艾葉”的民俗。

3、掛香囊

我國很多地方有端午節掛香囊的習俗,也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自製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藥有蒼術、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兩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將這幾味中藥研細,然後放在緻密的布袋中,縫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小孩多將香囊佩帶於胸前,而成人多系于腰間),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室內或車內。這幾味中藥,中醫認為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的功能,從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蒼術等中藥的揮發性成分能有效殺滅空氣中懸浮的病原微生物,香囊中的藥物散發出來的芳香氣味能夠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上的抗體——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提高,SIgA具有較強的殺死病毒的能力,小孩鼻黏膜上SIgA的含量較低,因此最適合佩掛。對流行性感冒、白喉、水痘等傳染病均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4、賽龍舟、洗龍湫水

端午時節是一年中陽氣至盛的時段,天氣較悶,假如工作壓力大,人體生理氣血運行不順,容易煩躁憂鬱、心悸胸悶。情緒的變化,會影響臟腑的功能,亦可導致精神疾患,如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脾。夏季養生,宜使脾胃心肺之氣調順。所以除了藥物、食療及平和心態外,也應同時加強運動。劃龍舟能使全身氣血暢通,可增益心肺功能,調理脾胃代謝,通調氣血循行,憂鬱情緒也隨之化開。

端午節為什麼要劃龍舟­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龍湫水也就是龍舟競渡過的水,人們認為那是好水、活水,故常有喜喝龍湫水、洗龍湫水浴的習俗,民間也就有“五月節洗龍湫水”的俗語流傳。

5、雄黃酒

酒醫史淵源《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我國民間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說,認為辰屬龍,辰時正是群龍行雨之時,在端午節早晨擺雄黃酒宴,是百姓企盼出現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

製備雄黃酒的方法很簡單,用於成人飲用的,則取微量經過水飛處理的雄黃細粉,現行藥典規定內服用量為0.05克~0.1克,放入一隻小碗或小杯中,再加入15毫升~20毫升白酒,用筷子將其攪溶,再將上層帶有微紅黃色的酒液倒入定量白酒中,碗底或杯底的沉澱物則棄之不用,飲用量約15毫升左右。

雄黃,作為藥用,歷史悠久,其藥性辛苦、溫,有大毒,歸肝、胃、大腸經,主要是外用於殺蟲、解毒,治療癰腫疔瘡、濕疹疥癬、蛇蟲咬傷。在南方地區百姓用雄黃酒塗抹在小孩面龐、耳鼻、額頭及手足心等處,目的也是使孩子們免受毒蟲、蛇蠍傷害。

因為有毒性,所以最好不要隨意飲用。

6、煮大蒜

大蒜是一種中藥,味辛甘,能殺毒滅菌,熟食能清腸胃毒素,疏通血脈。端午節早晨,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煮食新蒜頭,以疏通血脈,消毒滅菌。

一些地區在端午節有用大蒜衣泡水用來洗臉洗澡的習慣,取大蒜子外層的薄衣,在端午節的前夜將其浸泡在井水裡,並加少量雄黃,浸泡所得的水供節日當天沐浴用。據說端午節用大蒜衣泡水沐浴可以預防盛夏季節身體長痱子,並有祛斑除痘的作用。

7、滾吃雞鴨鵝蛋

全國各地均為流行。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後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實則為節日的一種嬉兒遊戲。其它地區均以煮食為主,據說原為投入河水中飼喂魚蝦而拯救屈原,以免其屍骨被魚蝦所害,後演化為煮食紀念。

8、驅五毒

五毒是指蠍子、蜈蚣、毒蛇、蝦螈、壁虎五種毒蟲。“端陽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節,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

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這是一種辟邪巫術遺俗。民間又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牆、炕上,或系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