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心房撲動與心房顫動

概述
心房撲動與心房顫動是發生於心房內的、衝動頻率較房性心動過速更快的心律失常。 當心房異位元起搏點的頻率達250-350次/分, 心房收縮快而協調為心房撲動。 若頻率>350次/分且不規則時, 則為心房顫動。 兩者均可有陣發性和慢性持續型兩種類型。

病因
心房撲動與顫動的病因基本相同, 最常見者為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其次是冠心病、甲亢性心臟病、心肌病(包括克山病)、心肌炎、高血壓性心臟病。 其它還有縮窄性心包炎、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等。 少數陣發性房顫找不到明顯病因, 稱特發性房顫。

近年來有人認為可能與病毒感染或傳導組織退行性變或植物神經功能不穩定等因素有關。

症狀
對血流動力學與心臟功能的影響及其所引起的症狀, 主要取決於心室率的恢復及原來心臟病的輕重。 陣髮型或持續型初發時心室率常較快, 等症狀較顯著。 心室率較接近正常對迴圈功能影響較小, 症狀亦較輕。 快速心房顫動, 左房壓與肺靜脈壓急劇升高時可引起急性肺水腫。 心房顫動發生後還易引起心房內血栓形成, 部分血栓脫落可引起體循環動脈栓

檢查
心房顫動主要體征是心律絕對不規則, 心音強弱不等, 患者脈搏次數顯著少於心搏數, 稱為脈搏短礎。 心房撲動時心律可規則或不規則、視心房與心室傳導比例而定,

若規則地按比例傳導如3:1或6:1等。 則心室律規則。
一、心房撲動。 ①P波消失、代以形態、間距及振幅絕對規則, 呈鋸齒樣的心房撲動波(F波)。 頻率每分鐘250-350次。 ②最常見的房室傳導比例為2:1, 產生每分鐘150次左右快而規則的心室律, 其次是4:1的房室傳導比例, 形成每分鐘70-80次的心室率。 有時房室傳導比例不恒定, 引起不規則的心室律。 ③QRS波群形態多與竇性心律相同, 也可有心室內差異性傳導.
二、心房顫動。 ①P波消失, 代以形態, 間距及振幅均絕對不規則的心房顫動波(f波), 頻率每分鐘350-600次;②QRS波群間距絕對不規則, 其形態和振幅可常有不等。

治療
心房撲動與心房顫動, 除針對病因和誘因治療,應注意心室率的控制, 異位心律的轉複以及復發的予防。


一、心房撲動。 發作時心室率快的, 宜用洋地黃治療。 一般應先用西地蘭靜脈注射, 使心室率控制在每分鐘100次以下, 若心房撲動持續, 宜考慮同步直流電或奎尼丁轉複。 心房撲動電複率成功率達95%以上, 而且所需電能量較小, 較使用奎尼丁安全, 有條件的宜首先使用。 口服奎尼丁或胺碘酮也可能終止其發作, 反復發作者, 需長期服奎尼丁或胺碘酮預防。
二、心房顫動。
(一)急性房顫:首先應針對原發病治療。 心室率快且症狀明顯,首選西地蘭靜脈注射以減慢心室率, 部分患者用西地蘭可轉複為竇性心律。 若症狀仍嚴重, 則可行電複律治療。 無嚴重的心血管損害時, 可選用洋地黃、鈣通道阻滯劑或β阻滯劑可以延長房室結的不應期,
減慢房室傳導, 往往能有效地降低心室率。
(二)慢性房顫:心房顫動使心排出量明顯減少, 如能轉變為竇性心律則對病人有利。 但無論是電複律或藥物複律都有一定的危險, 且複律後還必須長期服藥維持, 復發率高。 因此, 在考慮複律時, 鬚根據病人具體情況, 估計複律的成功率和維持竇性心律的可能性, 權衡利弊而作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