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旅游

旅途安全防災避險自救互救很重要

最近, 水災、火災、火車追尾等災害事故接連發生, 導致重大人員、財產損失, 讓人觸目驚心。 而安全問題也成了最受關注的問題, 在旅途中遇到危險要如何進行自救呢?如何學會防災避險呢?

人在旅途 怎麼應對意外

近日在溫州發生了嚴重的動車追尾慘劇, 傷亡者以骨折、多發傷、外傷、內臟挫傷為主。

提示 人在旅途中一定要有防範危險的意識。 一是不要吃得過飽, 因為一旦發生碰撞擠壓, 胃內容物將反流入氣管, 足以使人窒息而亡。 二是不要在旅途中憋尿, 一旦腹部被撞擊, 極有可能發生膀胱破裂。

三是要固定好周邊衣物架上的箱包, 以防撞車發生時箱包墜落砸傷。 四是學會抱頭護頸屈膝等保護性姿勢, 以防撞擊瞬間產生的頭頸部及內臟損傷。

自救與救人

顱腦損傷伴有耳鼻漏忌堵塞 顱骨骨折後腦脊液會經耳朵和鼻子流出, 如果仰起頭或堵住液體, 會導致顱內壓升高, 加重顱內損傷, 回流液體也容易導致嚴重的顱內感染。

頸椎損傷後忌抬頜後仰 交通意外傷害中頸椎易受損傷, 搬動患者時若抬頜容易導致頸髓橫斷, 危及生命。 正確的做法是用雙手扶住頸部, 兩側相對制動, 最大限度地避免頸髓橫斷導致的致命性二次損傷。

胸部有銳利物刺入忌拔 突然拔出器物很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大量出血, 從而危及生命。

另外, 在拔出銳器的瞬間大氣很容易進入負壓胸膜腔, 造成氣胸, 引發縱隔擺動, 擠壓心臟而致其停跳。 正確的做法是先用手穩固住插入物, 避免劇烈活動, 等待救援。

腸子外露不能往回塞 將脫出的腸子回塞很容易導致嚴重的腹腔感染, 還容易使腸子扭轉, 導致機械性腸梗阻。 正確的做法是將外露的腸子用碗盆等容器罩住, 等待救援。

骨折肢體切忌“輕舉妄動” 在自救的過程中, 要避免被砸部位的活動, 防止骨折斷端受到二次傷害。 可因地制宜, 找兩個小木棍之類的東西越過關節夾住骨折部位, 再用繩或布條纏繞, 以遠端指趾不麻木為宜。

指壓止血盡在掌握 傷者可以先確認出血點, 用手指壓迫血管上端, 壓閉血管,

阻斷血流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壓迫時最好能觸及動脈搏動處, 並將血管壓迫到附近的骨骼上, 這樣止血效果更佳。

車禍火災 何以安全逃生

不久前京珠高速發生大客車火災, 死傷慘劇令人心痛。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一旦發生火災, 因為空間狹小密閉、人員密集, 不利於疏散, 往往更易造成嚴重傷亡。

提示 人們在乘坐交通工具時一定要有安全意識, 對於那些無照經營車輛、嚴重超載車輛、裝有易燃易爆物的車輛、不設逃生窗的車輛均不要乘坐。

自救與救人 應學會火災現場自助逃生的簡易方法。 一是捂住口鼻, 就近逃離現場。 可用礦泉水浸濕手帕或用衣物遮住口鼻, 同時屏住呼吸迅速就近、採取低姿向開啟門窗側出逃。

二是切忌大聲喊叫, 以避免有毒煙霧吸入, 導致窒息。 三是不要奔跑。 當人沖出火海時如果衣服著火, 奔跑等於加速了空氣的流通, 會使大火愈燒愈烈。 應當脫去燃燒的衣帽, 如來不及可就地翻滾壓滅身上的火焰。 如果看到他人身上著火, 可用麻袋、毯子等把著火人的身體包裹起來, 將火熄滅, 或向著火的人身上澆水。

水漫城池 如何化險為夷

入夏以來, 多個城市連降暴雨, 出現水漫城池的景象, 還有路人誤入下水道溺水而亡的事件發生。

提示 雨中出行時要有憂患意識。 路上積水過膝、路面有急水漩渦、行進路線不明確、光線照明不清晰時切勿行進。 在戶外遭遇雷雨天氣時, 一定要避開空曠的場地、建築物頂部、水路交界處和林蔭樹下。

有雷電時也不要接打手機、騎摩托車、撐金屬材質雨傘。

自救與救人 遇有溺水者應積極進行心肺復蘇救治, 而不要使用傳統的控水方法。 因為大多數溺水者僅僅是誤吸了少量的水, 而且水會快速吸收進入迴圈。 因此不要讓溺水者頭朝下, 也不要用腹部按壓法控水。 後者會導致胃內容物反流, 還會出現誤吸。 傳統的拍背倒水法, 也不能徹底排出水分, 還可能使水更加深入, 並因此延誤了早期通氣呼吸救治和胸外按壓等心肺復蘇措施的展開。

遇有被雷電擊中的人員時, 首先要將其平移脫離險境, 轉移到能避開雷電的安全地域。 其次根據擊傷程度迅速對症救治, 同時呼叫救護人員。 通過一翻(翻眼皮觀眼球不動)、二摸(觸摸頸動脈搏動消失)、三呼(呼喚傷者無應答)、四觀(觀察胸廓無呼吸起伏)來判斷患者是否心臟驟停。

當患者出現心臟驟停時, 應立即以100次/分的頻率進行胸外按壓, 亦可採取胸外按壓心臟30次、進行兩次人工呼吸的心肺復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