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熱議

別把踝關節扭傷不當回事兒

在骨科急診中, 踝關節扭傷是比較常見的情況。 有統計顯示, 在運動損傷中, 踝關節扭傷的比例占到了10%以上。 這些病人常常急匆匆地來, 因為略曉些醫學知識, 便會急急地要求拍X光片, 想知道是否有踝關節的骨折。 大多數情況下, 當然是沒有骨折的了, 這時, 莫說是傷者本人, 便是陪同的家屬或朋友, 也真真的都松了口氣, 連呼好運, 第二天的各種活動都不必取消了, 醫生接下來的治療、囑咐都在各種商量中打了折扣。

這種情況的出現, 主要是因為大家對踝關節扭傷的嚴重性認識不足。 骨折是一種很嚴重的損傷,

其中還有許多病人需要手術, 所以, 一旦得知沒有骨折, 便覺得這已是極好的了。 但是, 在沒有發生骨折的時候, 大家經常忽視了踝關節周圍韌帶的損傷, 而韌帶損傷如果沒有採取正確的方法治療, 會導致踝關節不穩定, 引起反復的疼痛、腫脹、崴腳, 症狀遷延不愈, 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有文獻統計, 在踝關節扭傷中, 絕大多數是踝的內翻位損傷, 通俗地說, 就是在崴腳的時候, 腳的外側面著地。 在這些病人中, 因為治療不及時或者治療不當, 有10%至30%的人會發展為慢性的踝關節不穩定。

在踝關節的穩定機制中, 既有骨性結構發揮的作用, 也有韌帶結構發揮的作用。 踝關節的骨性結構由脛、腓骨下端的關節面與距骨滑車構成,

脛骨的下關節面及內外踝關節面共同形成“門”形的關節窩, 容納距骨活動, 而距骨關節面前寬後窄, 當踝背伸時, 較寬的前部進入窩內, 關節就穩定;當踝向下蹬時, 比如走下坡路、穿高跟鞋, 在關節窩內的是較窄的距骨後部, 關節就不穩定, 同時, 外踝比內踝長而且低, 所以, 踝關節常常是內翻損傷。 踝關節的韌帶結構由內、外側副韌帶和下脛腓聯合韌帶組成, 其中, 外側副韌帶中的距腓前韌帶最為薄弱, 而它恰恰又是防止踝內翻的主要韌帶。

對於初次損傷的病人來說, 經過正確的處理, 大多數外側韌帶的損傷是可以治癒的, 但如果此時處理不當, 就會引起日後踝關節的不穩定, 表現為關節打軟, 反復的疼痛、腫脹,

不敢走不平的路, 頻繁崴腳。 有研究顯示, 這部分病人的外側韌帶表現為缺失斷裂, 或是延長鬆弛。

既然如此, 那麼, 應該怎樣正確治療踝關節的急性扭傷, 避免發展為慢性的踝關節不穩呢?

一、病人一定要正確認識踝關節韌帶損傷的嚴重性, 避免只重視骨折, 而忽視韌帶損傷。 只有意識到韌帶損傷的嚴重性, 才能遵從醫生的治療安排, 不至於和醫生討價還價, 或者自作主張, “偷工減料”。

二、病人受傷後要及時制動休息, 冰敷患處, 避免負重行走, 避免不恰當的按摩, 以免患肢腫脹加重, 不利於後續治療。

三、要正確使用石膏固定或彈力繃帶功能固定, 為韌帶的修復創造有利的條件。 不能因為怕麻煩、不方便, 就擅自拆除固定,

或縮短固定時間。

四、治療後期要認真進行踝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訓練, 尤其外翻踝關節的肌肉力量;還要練習下肢本體感覺, 加強單腿站立的平衡能力。

對於遺留有慢性踝關節不穩的病人, 則需要根據病人的年齡、職業、運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來選擇治療方法。 若是年齡已大, 平時也不太運動, 那倒可以考慮保守治療, 比如, 加強肌力鍛煉, 必要的時候戴護踝保護, 不穿高跟鞋, 少走不平路, 等等。 但是, 保守治療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 且效果未必可靠, 所以, 對於多數症狀明顯的病人, 尤其是有運動需求的人, 手術恐怕是最明智的選擇。 通過各種方法修復外側韌帶, 可以迅速恢復踝關節的穩定, 從而緩解前述的各種不適,

得以回歸各項體育活動。

總之, 踝關節扭傷是再常見不過的了, 正確的認識和治療也是萬萬不可忽視的。

文/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