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踝關節扭傷

概述
在外力作用下, 關節驟然向一側活動而超過其正常活動度時, 引起關節周圍軟組織如關節囊、韌帶、肌腱等發生撕裂傷, 稱為關節扭傷。 輕者僅有部分韌帶纖維撕裂、重者可使韌帶完全斷裂或韌帶及關節囊附著處的骨質撕脫, 甚至發生關節脫位。 關節扭傷日常最為常見, 其中以踝關節最多, 其次為膝關節和腕關節。

病因
踝部包括踝關節和距骨下關節, 是下肢承重關節。 在過度的強力內翻或外翻活動時, 如行走在不平路面, 高處跌下或跑跳時落地不穩, 均可引起外側或內側韌帶損傷, 部分撕裂或完全斷裂或撕脫骨折。

如早期治療不當, 韌帶過度鬆弛, 可造成踝關節不穩, 易引起反復扭傷, 甚至關節軟骨損傷, 發生創傷性關節炎, 嚴重影響行走功能。

症狀
1.外側韌帶損傷。
由足部強力內翻引起。 因外踝較內踝長和外側韌帶薄弱, 使足內翻活動度較大, 臨床上外側韌帶損傷較為常見。 外側韌帶部分撕裂, 較多見, 其臨床表現是踝外側疼痛、腫脹、走路跛行;有時可見皮下瘀血;外側韌帶部位有壓痛;使足內翻時, 引起外側韌帶部位疼痛加劇。
外側韌帶完全斷裂:較少見, 局部症狀更明顯。 由於失去外側韌帶的控制, 可出現異常內翻活動度。 有時外踝有小片骨質連同韌帶撕脫, 叫撕脫骨折。 內翻位攝片時, 脛距關節面的傾斜度遠遠超過5~10°的正常範圍,

傷側關節間隙增寬。
2.內側韌帶損傷。
由足部強力外翻引起, 發生較少。 其臨床表現與外側韌帶損傷相似, 但位置和方向相反。 表現為內側韌帶部位疼痛、腫脹、壓痛、足外翻時, 引起內側韌帶部位疼痛, 也可有撕脫骨折。

檢查
X線檢查。

治療
1、如外側韌帶損傷較輕、踝關節穩定性正常時, 早期可抬高患肢, 冷敷, 以緩解疼痛和減少出血、腫脹。 2~3天后可用理療、封閉、外敷消腫止痛化瘀藥物, 適當休息, 並注意保護踝部。
2、若症狀嚴重, 或韌帶完全斷裂或有撕脫骨折者需用短腿石膏靴固定患足, 使其保持“矯枉過正”的位置, 約4~6周。 可在石膏靴底部加橡皮墊或其他耐磨物以便行走。 若踝部骨折塊較大, 且復位不良, 則應切開復位和內固定。


3、陳舊性外側韌帶斷裂或反復扭傷致外側韌帶過度鬆弛造成關節不穩者, 可考慮用腓骨短肌腱重建外側韌帶。
4、關節扭傷後應及時處理, 原則是制動和消腫散瘀, 使損傷的組織得到良好的修復。 關節積血較多者, 應在無菌技術下及時抽出, 以免後遺關節內粘連。 韌帶斷裂或撕脫骨折而影響關節穩定者, 需行手術復位修補, 以免引起反復扭傷, 關節軟骨損傷和創傷性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