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吳茱萸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日華子本草》。

【拼音名】Wú Zhū Yú Yè

【英文名】Leaf of Medicinal Evodia

【來源】

藥材基源: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2.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var.officinalis (Dode)Huang3.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var.bodinieri (Dode)Huang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采, 鮮用或曬乾用。

【原形態】

1.樹皮青灰褐色, 幼枝紫褐色, 有細小圓形的皮孔;幼技、葉軸及花軸均被鏽色絨毛。 奇數羽狀複葉對生, 連葉柄長20-40cm;葉柄長4-8cm, 小葉柄長2-5mm;小葉5-9, 橢圓形至卵形, 長5.5-15cm, 寬3-7cm, 先端驟狹成短尖, 基部楔形至廣楔形或圓形, 全緣或有不明顯的鈍鋸齒, 側脈不明顯, 兩面均被淡黃褐色長柔毛, 脈上尤多, 有明顯的油點, 厚紙質或紙質。 雌雄異株, 聚傘圓錐花序, 頂生;花軸粗壯, 密被黃褐色長柔毛,

花軸基部有小葉片狀的狹小對生苞片2枚;萼片5, 廣卵形, 長約1-2mm, 被短柔毛;花瓣5, 白色, 長圓形, 長4-6mm;雄花具5雄蕊, 插生在極小的花盤上, 花藥基著, 橢圓形, 花絲粗短, 被毛, 退化子房先端4-5裂;雌花的花瓣較雄花瓣大, 退化雄蕊鱗片狀, 子房上位, 長圓形, 心皮5, 花後增寬成扁圓形, 有粗大的腺點, 花柱粗短, 柱頭先端4-5錢裂。 果實扁球形, 成熟時裂開成5個果瓣, 呈蓇葖果狀, 紫紅色, 表面有粗大油腺點, 每分果有種子1個, 黑色, 有光澤。 花期6-8月, 果期9-10月。

2.石虎 本變種與正種很相似。 區別點為變種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氣味。 小葉3-11, 葉片較狹, 長圓形至狹披針形, 先端漸尖或長漸尖, 各小葉片相距較疏遠, 側脈較明顯, 全緣, 兩面密被長柔毛, 脈上最密, 油腺粗大。

花序軸常被淡黃色或無色的長柔毛。 成熟果序不及正種密集。 種子帶藍黑色。 花期7-8月, 果期9-10月。

3. 毛脈吳茱萸 與上種相似。 小枝被黃鏽色或絲光質的疏長毛。 葉軸被長柔毛;小葉5-11, 葉形變化較大, 長圓形、披針形、卵狀披針形, 上表面中脈略被疏短毛, 下面脈上被短柔毛, 側脈清晰, 油腺點小。 花期7-8月, 果期9-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長于低海拔向陽的疏林下或林緣曠地。

2.生於山坡草叢中。

3.生於村邊路旁、山坡草叢中。

資源分佈:1.分佈於陝西、甘肅、安徽、浙江、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2.分佈於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

3.分佈於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及貴州。

【性狀】性狀鑒別 多為小葉, 完整的葉為單數羽狀複葉;葉軸略呈圓柱形,

黃褐色, 被黃白色柔毛。 小葉常皺縮破碎, 完整者展平後呈橢圓形至卵圓形, 長5-15cm, 寬2.5-6cm, 先端短尖或急尖, 基耶楔形, 全緣, 黃褐色, 上面在放大鏡下可見透明油點, 下面密被黃白色柔毛, 主脈突起, 側脈羽狀。 質脆, 易碎。 氣微香, 味辛、苦、辣。

【化學成份】吳茱萸葉含黃酮類化合物橙皮素(hesperetin), 柚皮素(naringenin)及4, 5, 7-三羥基-6-(或8)-(3-甲基-2-丁烯基)-黃烷酮二葡萄糖甙[4, 5, 7-trihydroxy-6(or 8)-(3-methylbut-2-enyl)flavanone diglucoside], 還含羥基吳茱萸堿(hydroxyevodiamine)。

【性味】辛;苦;性熱

【歸經】肝;胃經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斂瘡。 主霍亂轉筋;心腹冷痛;頭痛;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加熱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日華子本草》:治霍亂, 下氣, 止心腹冷氣, 內外腎釣痛, 鹽研敷之。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