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冰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Bīnɡ

【英文名】ice

【別名】淩、石水

【來源】

藥材基源:為水凝成的無色透明的固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ce

【原形態】晶體結構屬六方晶系。

常為細粒緻密塊體;或為具六方對稱的雛晶、樹枝狀連晶等(見於雪花、霜華、冰花), 或具同心狀結構(如冰雹)、鐘乳狀結構(岩洞中鐘乳冰、石筍冰);很少見片、板狀的規則集合體。 無色透明, 含氣泡、裂隙處呈乳白色或混濁的白色;大塊純淨的冰, 散射光略帶淡藍色調。 無解理, 斷口貝殼狀、次貝殼狀。 硬度1.5。 性脆、易碎。 相對密度0.91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冰分佈於冰川、雪山外, 北方各省區冬冷見冰雪, 秋涼見霜, 夏晶天然產的冰可見於低溫岩洞中(沿裂隙下滲的地下水凍結成冰), 不論南北均屬罕見。

資源分佈:人工制冰在全國四季均有產出。

【性味】甘;大寒;無毒

【歸經】肺;胃經

【功能主治】退熱消暑;解渴除煩。 主傷寒陽毒;熱甚昏迷;中暑煩渴

【用法用量】內服:含化。 外用:罨敷。

【注意】不可過食。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主去熱煩。

2.《日用本草》:解煩渴, 消暑毒。

3.《綱目》:傷寒陽毒、熱甚昏迷者, 以冰一塊置於膻中, 良。 亦解燒酒毒。

4.《醫林纂要》:凡天行熱毒, 傷寒陽毒, 陽明壯熱, 以至神氣昏迷者, 置冰塊心胸間, 即可清醒。 不可過食。 冰過食反傷陽, 命火以衰, 脾胃不能化矣。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