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自製酵素有什麼副作用

在很多網友在DIY的過程中, 卻發現了不少情況。 有網友稱, 每天打開瓶蓋一次搖一搖, 卻冒出一層疑似黴菌的東西。 有網友吐槽說,

如法炮製出的“水果酵素”喝起來“比啤酒度數還要高”。 還有網友質疑:“自製完全靠天然菌群, 到最後誰多誰少都是問題。 你不知道放進去的水果中都有什麼菌群, 哪種菌群佔優勢, 最後得到什麼呢?”

專家:醃制水果產生的酶可能有害。

專家指出, 網上流傳的“水果酵素”的做法, 其實就是將水果加上糖一起進行簡單發酵。 在這個過程中, 糖和水果中的糖分為密封罐裡的細菌提供了“養分”, 將水果中的果膠及所含的有機物、維生素和碳水化合物進行分解, 這個過程會產酸、產氣, 甚至釋放出一些甲醇、乙醇, 所以有酒精的味道。

如果製作過程中不夠衛生, 黴菌同時大量繁殖, 制出來的所謂的“水果酵素”本身就受到嚴重的污染、含有“毒菌”,

喝了對人體更加有害無益, 又談何養生、“排毒”?

如果用糖醃制新鮮水果能產生所謂的“水果酵素”, 那也是一些無法確定種類的酶。 大多數酶是有催化生物活性的蛋白質, 有的對人體有益, 也有的可能產生不良作用。 自製的“水果酵素”不可能“精確制導”, 想要什麼有益的酶就直接生產出來, 由此產生出來的酶很可能是對身體有害的。 如果長期服用出現不適, 就更加得不償失了。

那麼, 既然那些美好的願望達不到, 自己做著玩, 酸酸甜甜的喝著舒服總行了吧?雖說這是個人愛好, 但是其中存在的風險還是要值得各位考量的。

首先, “環保酵素”製作時需要加入大量的糖, 從網上資訊看, 糖、水果或蔬菜和水的比例從1:3:10~1:1:5不等。 換句話說,

“環保酵素”的含糖量在10%以上。 如此多的糖在讓口味變的“好喝”的同時, 無形中增加了糖的攝入量。

如果說多攝入糖可以依靠運動解決的話, 下一個問題就值得警惕了。 由於“環保酵素”採用自然發酵, 那麼在發酵過程中菌落的構成受起始條件影響很大。 在自然界中, 水果或蔬菜表面的微生物組成是十分多樣的。 而除了發酵需要的酵母菌或乳酸菌外, 還有其他包括致病菌在內的微生物在蠢蠢欲動。

一旦在製作的過程中稍有不慎, 使得發酵過程中雜菌“占山為王”, 那麼這樣生產出的“環保酵素”非但不能起到保健作用, 還對健康造成威脅。

在雜菌污染中最需要注意的是黴菌污染。 一些黴菌, 包括多種青黴、麯黴在內的黴菌,

可以產生稱作展青黴素(又稱作棒麯黴素)的物質。 展青黴素在動物實驗中表現出神經毒性、胚胎毒性和一定致癌性, 並且會對動物免疫系統具有抑制作用。 雖然對於人體的危害尚無明確結論, 但暫定的每日最大攝入量為0.4微克/千克體重, 換句話說, 一名70公斤的成人每天不應攝入多於28微克展青黴素。 然而對於被黴菌污染的水果或蔬菜製品(尤其是蘋果)來說, 其展青黴素含量可達每克1微克, 按照“環保酵素”中果、水3:10的比例計算, 每天飲用100毫升就已經接近甚至超過暫定每日最大攝入量了。 所以, 要是看到自己做的“環保酵素”長起了毛, 那還是趕快扔掉為好吧!

此外, 即使是沒有黴變的“環保酵素”, 其中也不乏對人體健康無益甚至有害的物質。

亞硝酸鹽就是“環保酵素”發酵過程中產生一種不容小覷的有害物質。 由於採用自然發酵, 菌種不易控制, 因此相較於接種發酵, 會產生更多的亞硝酸鹽。 在乳酸菌發酵過程中, 亞硝酸鹽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變化趨勢, 濃度峰值在1周左右時達到頂峰, 隨後下降。 而一周左右是網上一些“環保酵素”推薦的飲用時間。 雖然隨著存放時間的延長, 亞硝酸鹽含量會下降, 但增加的發酵時間則會增加其他物質的產生。 水果或蔬菜含有大量的果膠, 而果膠經過微生物發酵作用的一大產物就是甲醇。 在酵母發酵過程中, 甲醇含量可以達到近20毫克每毫升, 在酒味沒有那麼重的“環保酵素”中, 甲醇含量也能達到每毫升數毫克的水準。
而在乳酸發酵過程中還會有丁酸的產生--泡菜以及“環保酵素”中那種特殊的腥臭味, 就來自於產生的丁酸。

在工業生產泡菜、醃菜過程中, 通過對菌種的選擇和生產條件的控制, 可以盡可能的降低這些對人體無益甚至有害物質的產生, 而對於自製的“環保酵素”、以及泡菜、醃菜等, 由於無法控制菌種和生產條件, 因此不可避免的產生這些不受人們歡迎的物質。 儘管這些物質的含量還不至於一頓就讓人得病的水準(雜菌污染除外), 但為了追求不靠譜的“保健”效果而飲用“環保酵素”, 從而增加實實在在的健康風險, 這實在得不償失。 在提倡少吃泡菜和醃菜的今天, 反而追捧換湯不換藥的“環保酵素”, 這無疑是一種諷刺。

這無疑是一種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