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鮮皮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白鮮皮的作用與功效:白鮮皮為蕓香科綠色植物白鮮和狹葉白鮮的樹根皮, 白鮮皮的作用是清熱解毒化濕, 袪風消癢, 祛毒, 白鮮皮的功效是治風寒風熱濕毒引發的風疹, 濕疹, 疥癬, 黃疸, 白鮮皮服藥忌諱是脾胃虛弱證忌服白鮮皮。
基本簡述
藥名:白鮮皮
別稱:北鮮皮、蘚皮、白蘚、白膻、野花椒樹根皮、臭樹根皮、白羊座鮮、金雀兒椒、地羊膻、八圭牛、野花椒、八股牛。
作用歸類:袪風藥、祛濕藥、清熱解毒藥
茯苓功效:苦、咸、寒、
歸經:脾經、肝膽經、膀胱經
作用:清熱解毒化濕、袪風消癢、祛毒
主冶:風寒風熱濕毒引發的風疹、濕疹、疥癬、黃疸、風濕熱痹
使用方法使用量:口服:煎湯, 6--15g;或入丸、散。 外敷:適當, 煎手洗或研粉敷。
中藥材基源:白鮮皮為蕓香科綠色植物白鮮和狹葉白鮮的樹根皮。
作用功效
1、白鮮皮治急性肝炎:白鮮皮9g、茵陳15g、山梔子9g、黃連9g, 水煎服。 (《內蒙古中草藥》)
2、白鮮皮治鵝掌風:用白鮮皮通道嚼爛手搓之。 (《萬氏秘傳外科心法》)
3、白鮮皮療生完孩子中風, 虛人不能服他藥者:白鮮皮三兩。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分服。 耐酒者可酒、水等分煮之。 (《小品方》一物白酸菜魚火鍋)
4、白鮮皮療肺嗽。 《兵部手集方》
5、白鮮皮治肺藏風熱, 有毒氣體攻皮膚瘙癢,
6、白鮮皮苦能泄熱, 寒能除熱, 故主頭風有火證。 寒性而燥, 能除濕熱, 故主五疸。 咳逆者, 實火上沖也, 得寒而散, 則咳逆止矣。 淋瀝及女人陰中腫疼, 亦皆下邊寒濕, 乘虛客腎與膀光引發也。 濕痹死肌不能伸屈、起始、行步者, 地之體內濕氣, 感則害人不淺皮和肉筋絡也, 脾主四肢, 惡濕而喜燥, 今為濕濁所干, 故四肢躁動不安也。 經行肚子里熱門, 因此飲用水、大呼、欲走者, 邪熱盛也。 小孩驚癇, 亦熱則生風之候也。 散濕除熱, 蔑不好矣。 婦女生完孩子余痛, 應是氣血兩虛而熱,
7、白鮮皮通骨節, 利九竅及血脈, 并一切風痹骨筋弱乏, 通結腸水汽, 天行時疾, 頭痛眼疼。 樹根皮良, 花功能跟上面一樣。 《日華子本草》
8、白鮮皮入肺經, 所以能去風, 入小腸經, 所以能祛濕, 夫風濕病既除, 則氣血自活而熱亦去。 治一切疥癩、肢冷、疥癬、楊梅酒、諸瘡熱毒。
9、白鮮皮治癇黃:白鮮皮、茵陳蒿各等分。 水二鐘泡服, 日二服。 (《沈氏尊生書》白鮮皮湯)
10、白鮮皮治一切熱毒風, 肢冷, 風瘡、疥癬赤爛, 眉發脫脆, 皮肌急, 壯熱畏寒;主退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等。 《藥性論》
11、白鮮皮治鼠疫現有核, 濃血出者:白鮮皮, 煮服一升。 (《補缺肘后方》)
12、白鮮皮氣寒善舉, 味道微苦性燥, 為諸黃風痹要藥, 世醫止施之瘡科, 淺矣。 《綱目》
13、白鮮皮療四肢躁動不安, 經行肚子里熱門, 飲用水、欲走、大呼, 小孩驚癇, 婦女生完孩子余痛。 《別錄》
14、白鮮皮主頭風, 黃疸, 咳逆, 淋瀝, 女人陰中腫疼, 濕痹死肌, 不能伸屈、起始、行步。 《本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