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涼爽感”究竟從何而來?

當人體出現“熱”這一感覺時, 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尋求涼爽舒適感。 在空調、風扇的冷風幫助下, 在喝過一杯涼水或吃了一筒冰激淩時, 在迅速沖洗了涼水澡後, 我們都能夠感受到此刻充斥在體內的絲絲清涼, 仿若被無他求。 當然, 這些都屬於傳統的物理降溫, 此外還有一種方式能夠為你帶來清涼感受, 比如嘴裡含了一塊薄荷糖, 或者局部塗了清涼油和花露水, 身體均會有一種冰涼舒適感受。 看來, “涼爽感”不一定出現在溫度低的情況, 那麼, 這一抹“涼”究竟從何而來呢?

談到溫度, 從科學角度解釋就是人體皮膚對溫熱和冷的一種感覺。

人體皮膚表面存在著冷感受器和溫熱感受器兩種裝置, 與痛覺和觸覺一樣同屬於皮膚淺感覺傳導系統, 它們掌控著人體“冷”和“熱”這兩種特殊感受。 冷感受器和溫熱感受器獨立支配人體感受, 它們遍佈人體全身, 但是在身體各處分佈密度不同, 且冷感受器偏多。 比如, 冷感受器在軀幹上的分佈多於四肢, 所以軀幹對冷的感受會更加敏感, 這就說明為何人們游泳時可以用手腳接觸池水並無太多不適, 而跳進游泳池就需要一番準備工作了。

那麼, 冷感受器是通過怎樣的機理讓人產生“涼爽感”的呢?通常情況下, 我們感受到的都是物理降溫帶來的涼意。 當人體溫度與環境溫度進行熱交換時,

皮膚溫為30℃時開始產生冷覺。 很多人在尋求“涼爽”刺激的時候都會選擇這種方式, 如喝冷飲, 沖冷水澡, 甚至將空調溫度調致過低等, 這些做法或會對身體造成損害。 一些胃腸功能較弱的人們受涼後容易出現腹瀉等症狀, 而且病來就容易痛經的女生受涼後痛經症狀液會加重, 所以以上“怕冷”人群千萬別貪涼, 如果感到悶熱, 還有另一個辦法教你找回“清涼”。

當然, 冷感受器還有一種化學機制, 在溫度沒有變化的情況下也能感受到清涼感。 這是因為冷感受器中有一種受體, 稱為TRPM8受體, 又稱為CMR1。 這種受體就像一個開關, 會被薄荷醇等化學物質開啟, 從而將“冷”信號通過神經傳導到達大腦皮層的溫度感覺中樞,

此時我們就感受到了涼意。 也正是因為我們平時吃的薄荷糖、使用的清涼油和花露水中含有此類物質, 才讓我們在使用的過程中感受到到絲絲涼意。 所以, 在悶熱之時為自己尋求涼意方法還是多種多樣的, 大家不妨嘗試一下化學降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