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抗過敏“藥”越用越多該注意什麼

有研究人員發現, 1/3的人在一生的某個時期會發生過敏反應, 1/5的人患有花粉症;1/5的學齡兒童受到哮喘的困擾;1/6的兒童得過與過敏反應有關的皮膚病, 特別是濕疹。 我國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高達37.3%, 近年來大氣污染程度和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增高等因素, 使得過敏發病率有增加趨勢, 抗過敏藥物的使用也呈增長的趨勢。 這麼大的用藥量, 實在需要進一步瞭解瞭解抗過敏藥。

抗過敏藥物是如何進化的?

1950年氯苯那敏(撲爾敏)上市, 成為第一代抗過敏藥物的代表後, 至今仍作為多種複方藥物的抗過敏成分廣泛使用。

這一代藥物有明顯的鎮靜嗜睡作用, 所以不能用於須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患者, 比如司機。 1988年第二代抗過敏藥物——氯雷他定上市, 標誌著人類進入清醒抗過敏時代(第二代抗過敏藥最先上市的為特非那定, 該藥已下市)。 這一代藥物雖然使用廣泛, 但仍可能導致心臟毒性, 需慎用於心臟病患者(特別是心律不齊者)、肝功能不良者, 同時應儘量避免與影響其代謝的藥物同服。 科技進一步發展, 1996年上市的非索非那定和2002年上市的左旋西替利嗪, 我們暫且稱之為新二代抗組胺藥物。 它們經由第二代抗過敏藥物改良, 具備了不會導致心臟毒性、抗過敏效果更強、安全性更高、不導致嗜睡的特點。

使用抗過敏藥物的注意事項

首先, 白天宜使用無鎮靜作用的藥物, 晚飯後或睡前可應用具有鎮靜安眠作用的藥物。 對於慢性過敏性疾病, 因治療時間相對較長, 應選用一些無嗜睡作用、其他副作用也相對較小的藥物。

而長期服用一種抗過敏藥, 尤其是服用時間超過一個月, 可能會引起藥效下降。 對那些用藥期間療效逐漸減弱和療效反應低於常人的患者, 建議及時換用另一種作用機制不同的抗過敏藥, 最好不選用同類或與其化學結構相似的藥物。

對於大家來說, 一旦發現出現過敏的先兆, 比如打噴嚏、眼睛發癢、流鼻涕等, 需馬上服用抗過敏藥物, 以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因此, 抗過敏藥物也是家庭常備藥物之一, 尤其對於過敏體質者,

最好隨身攜帶。

如果患者在應用抗過敏藥物的過程中, 疾病遷延不愈或出現新的過敏反應症狀, 如瘙癢、皮疹, 甚至休克, 應想到抗過敏藥物引起過敏反應的可能, 及時就醫。

對於慢性、頑固性或病情較重的過敏性疾病, 同時使用兩種或幾種抗過敏藥(即聯合用藥)可以增加治療效果。 對於需要長期聯合用藥者, 在病情穩定、症狀控制後, 不應立即停用所有藥物, 建議先停用一種藥物, 逐漸停用全部藥物, 這樣可以減少疾病的復發。

特殊人群如何使用抗過敏藥物

1.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目前沒有絕對安全的抗過敏藥物, 妊娠期在權衡風險後可選擇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兩種藥物均為妊娠B級), 而非索非那定、氮卓斯汀和地氯雷他定不建議在孕期使用。

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氯苯那敏在哺乳期婦女可以酌情用藥。

2.老年人:因老年人容易發生摔倒情況, 加上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難、便秘等疾病發生率高, 建議老年患者首選二代抗組胺藥。

3.兒童:建議首選第二代抗組胺藥中合適兒童的劑型, 如:口服液、滴劑、混懸劑等。 使用時需注意年齡限制, 多數第二代抗組胺藥說明書提示只能用於2歲及以上患者, 西替利嗪滴劑及地氯雷他定幹混懸劑可以用於1-2歲幼兒。

文/姚瑤(北京積水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