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比砒霜毒幾十倍!100℃燙20小時殺不死的致癌物

黃麴黴毒素主要是由黃麴黴菌和寄生曲黴菌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 包括黃麴黴毒素B1、B2、M1、M2等二十多種。 其中, 黃麴黴毒素B1在天然變質的食品中最常見, 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強。

黃麴黴毒素主要是由黃麴黴菌和寄生曲黴菌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 包括黃麴黴毒素B1、B2、M1、M2等二十多種。 其中, 黃麴黴毒素B1在天然變質的食品中最常見, 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強。

黃麴黴毒素的穩定性很強, 一般溫度難以將其殺滅, 即使用100℃的溫度進行20個小時的滅菌, 也不一定將其徹底去除, 還不易溶解于水中。

黃麴黴菌生長的最適宜溫度為26℃~28℃,

溫度越高, 黃麴黴菌生長越快, 而一旦在溫度25℃~32℃、相對濕度80%~90%的環境中, 黃麴黴菌就能分泌毒素。 所以在溫度高又非常潮濕的地方黃麴黴菌極易滋生。

供圖/視覺中國

攝入過多黃麴黴毒素導致的臨床表現

其毒性目前一般認為有三種臨床特徵: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性。

急性中毒

黃麴黴毒素是一種劇毒物質, 是目前已知黴菌中毒性最強的。 無論對任何動物, 都具有毒害作用, 主要作用於肝臟, 變現症狀為急性肝炎、出血性壞死、肝細胞脂肪變性和膽管增生。 也會引起脾臟和胰臟的輕度病變。

慢性中毒

其主要變化特徵為肝臟出現慢性損傷, 如肝實質細胞變性、肝硬化等。 動物表現為生長發育遲緩、體重減輕、母畜不孕或產仔少等一系列症狀。

致癌性

黃麴黴毒素(Aflatoxins)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強的化學物質, 可誘發多種癌。 主要誘發肝癌、胃癌、腎癌、淚腺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及小腸等部位的腫瘤, 還可出現畸胎。 黃麴黴毒素主要是由黃麴黴菌和寄生曲黴菌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 包括黃麴黴毒素B1、B2、M1、M2等二十多種。 其中, 黃麴黴毒素B1在天然變質的食品中最常見, 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強。

日常生活中, 黃麴黴毒素無處不在

以下食物一定要引起注意。

發黴的花生

黃麴黴毒素最喜歡藏在發黴的食物裡, 尤其是澱粉含量高的食物, 例如花生。 在高溫濕潤的環境下, 最容易滋生。

注意:如果有一顆花生黴變, 整包花生都要扔掉。 黃麴黴菌是以孢子形式傳播的,

食物極易牽連黴變。

發苦的堅果

如果吃到變苦的瓜子、杏仁等堅果, 一定要及時吐掉並且漱口。 因為瓜子等堅果的苦味, 正是來自黴變過程中產生的黃麴黴毒素。 經常食入, 會增加肝癌風險。

建議:吃到黴變的、發苦的堅果, 千萬別犯懶, 一定要馬上吐出來。

久泡的木耳

浙江里安一名消費者, 因吃了泡了三天的黑木耳致食物中毒, 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 生命垂危。 這是微生物毒素造成的後續嚴重後果。 木耳在泡發中, 會產生黃麴黴毒素、青黴毒素等。

建議:木耳吃多少泡多少, 不要浸泡好幾天。

沒洗淨的筷子

筷子本身並不會長黃麴黴菌, 但平時用筷子吃玉米、花生等澱粉含量高的食物時, 筷子裡易藏澱粉。 時間長了導致黴變,

而產生黃麴黴毒素。 裸筷子、漆筷子, 極易開裂藏食物殘渣, 而產生黃麴黴毒素。

建議:最佳選擇是鐵筷子, 很難出裂痕, 也就不會有食物殘渣;平時洗筷子的時候, 要記得先泡一泡, 軟化上面的食物殘渣, 以便容易清洗掉。

發黴的玉米

黃麴黴毒素, 藏在發黴的食物裡, 尤其是澱粉含量高的花生、玉米、豆類等食物。 澱粉在高溫和潮濕的環境下, 會滋生導致肝癌的黃麴黴毒素。

建議:每次少買點, 不要“存”, 以免黴變;家裡有食物殘渣的邊邊角角, 也要清洗乾淨。

小作坊自榨油

一般小作坊的壓榨機, 或家用榨油機工藝簡單, 沒有除去有害物質工藝, 不能對原材料進行精煉, 所以對去殼的外表正常、內部已出現黃麴黴毒素的花生, 是挑不出來的。

原料發黴, 榨的油中可能帶入黃麴黴毒素。

建議:去大超市購買知名品牌。

4招遠離最強致癌物

不能清除那就從預防做起吧。

小心選

不要購買包裝已破損、不清潔或發黴的食物;

堅果類食品應儘量選擇小包裝;

儘量不要買小作坊自榨油。

乾燥藏

盡可能不要囤積食品;

食物最好放在低溫、通風、乾燥處;

花生、核桃等最好買帶殼的, 曬乾後用保鮮盒等密閉儲存。

認真洗

烹飪花生、玉米等食物前要淘洗乾淨。

對筷子、菜板等廚具, 清洗時應先泡一泡, 軟化上面的食物殘渣, 洗後要瀝一下水, 放在乾燥、通風處晾乾。

筷子要頭朝上放, 菜板可懸掛或立起來, 不要貼牆放置或平放在檯面上, 每次使用前最好再用流水沖洗一次。

科學吃

吃到黴變的堅果零食一定不要偷懶,

吐掉再用清水漱口。

生花生最好先用水浸泡、漂洗, 再煮熟吃;

人們平時最常吃的油炸花生米, 應吃多少炸多少, 不宜久存。

平時可多吃些新鮮的綠葉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