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健康

水果營養又美味 吃對時機更養生

目錄:

第一章:水果營養又美味 吃對時機更養生

第二章:7種科學的吃水果方法讓你更營養

第三章:最適合春季吃的水果

第四章:春季吃水果避開8個誤區

編者按:水果是我們養生保健的絕佳美食, 其營養價值非常的高, 不過吃水果也要講究方法, 吃對時候, 這樣對身體的保健功效才能發揮的淋漓之至。 那麼什麼時候吃水果最好?吃水果的最佳時間是什麼?如何科學吃水果?春季吃什麼水果好?下面小編做了詳細解答, 快去看看瞭解下吧。

水果營養又美味 吃對時機更養生

一日內何時吃水果吸收最好?

水果生食, 基本不經加工, 維生素極少損失, 彌補了蔬菜的不足, 最好把水果作為膳食結構的組成部分, 每餐安排一份水果, 藉以補充維生素, 此外經過一夜熟睡, 胃腸道已清空, 水果中的膳食纖維更能起作用, 因此早晨最佳。

水果有別於蔬菜, 其食用方式的不同, 也是重要因素。 水果風味佳口感好, 適合生食, 既然可以生食, 不需烹飪, 食用時間就較為隨意, 隨時想到就可以吃。 不過從營養角度來看, 何時食用水果還真有些講究。

相對肉、禽、魚、蛋和穀物, 水果蔬菜在營養上有其特點, 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膳食纖維。 維生素是一類小分子的有機物, 雖然人體的需要量比較少, 但卻有多方面的重要生理功能, 問題是作為有機物,

性質不大穩定, 在加工烹飪過程中, 容易變性破壞。 特別是維生素C, 對溫度尤為敏感, 加熱燒煮時損失很大。 第三次全國營養調查顯示, 我國人均消耗的食物中維生素C數量達到推薦需要量的180%, 但人群中輕度缺乏維生素C的情況普遍存在, 原因就是蔬菜燒煮成菜肴, 維生素C大量丟失, 人體實際攝入的量就大為減少。

水果生食, 基本不經加工, 維生素極少損失, 彌補了蔬菜的不足。 因此最好把水果也作為膳食結構的組成部分, 每餐都安排一份水果, 藉以補充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C, 這對提高每餐的整體營養品質大有裨益。

不少家庭習慣一天吃一次水果, 那顯然在早餐時食用更理想, 因為早餐較為簡便, 很少有菜肴佐餐, 更需要水果來提供維生素。

另外, 經過一夜熟睡, 胃腸道已經清空, 水果中的膳食纖維更能起到“清道夫”的作用, 清除腸壁上的有害物質, 消除腸道患腫瘤的風險。 膳食纖維還有調節改善血糖血脂、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功能。 維護健康, 從早晨開始。

7種科學的吃水果方法讓你更營養

為什麼有人連皮吃某種水果能治好病, 為什麼有些人吃荔枝比你多一倍, 他自我感覺良好, 你就上火?其實, 吃水果也是很講究的, 懂吃水果的學問, 不僅能使你吃的更有滋味, 還能治病:

荔枝的吃法

把荔枝連皮浸入淡鹽水中, 再放入冰櫃裡冰後食用, 不僅不會上火, 還能解滯, 更可增加食欲。 如果泡上1杯用荔枝葉(曬乾)煎的荔枝茶, 還可能解食荔枝多而產生的滯和瀉。

鳳梨的吃法

先削皮去“釘”, 再切片泡入淡鹽水中, 放冰櫃裡冰後食用, 會更香甜好吃。 泡鹽是去掉鳳梨酶, 以減少甚至除掉過敏原, 這樣就不會發生過敏和消滯。 若泡鹽後再切成粒狀, 和入乳酪或軟雪糕裡, 冰凍後吃會更可口。

甘蔗的吃法

吃甘蔗應從頂端吃起, 這樣才能越吃越甜, 越吃越可口。 反之, 若從根部削批吃起則會越吃越淡, 剩餘的1/3就沒有胃口吃下去了。 冬天吃甘蔗, 最好將其切成20~30釐米的段, 放入鍋裡煮十來分鐘後撈起趁熱削皮吃, 這樣比生吃更甜。

西瓜的吃法

薄皮、無核、起“沙”的肉西瓜自然是最理想的, 如果是0.5公斤1個的臺灣小西瓜, 可冰凍後挖個小孔, 用小號鋁湯匙伸進瓜裡挖肉吃;如果買了不紅的淡味西瓜,

大可把它當成冬瓜看待, 切塊連皮一起煲鴨湯(加腐竹、薏米等輔料), 可消暑、降壓、開胃、消渴。

榴槤的吃法

所買榴槤以七八成熟為佳, 吃起來臭味不很重, 初學吃者較易接受;若吃過量, 會熱補充而流鼻血, 最好將其殼煎淡鹽水服用, 可降火解滯;用榴槤皮內解滯;用榴槤皮內肉煮雞湯喝, 可作婦女滋補湯, 能去胃寒。

香蕉的吃法

香蕉性涼, 可降壓、去燥火, 胃寒、體弱者勿多吃。 香蕉中以麻點、“梅花蕉”為最佳, 沾淡鹽水冰凍吃, 口感特好。 蕉皮可切絲狀加醋泡一下, 再伴涼瓜、宰錦菜同吃, 口感特好。 可切片後裹雞蛋、麵粉油炸, 油炸後的蕉皮和蕉肉脆香可口;蕉肉還可搗成泥狀, 和入雪糕中冰凍後吃, 或加入涼粉中煮, 冷卻後製成香蕉涼粉糕,

也可用米粉包成湯圓煮吃

雪梨的吃法

出洗淨連皮鮮吃外, 可搗泥成梨糕, 加冰糖後食用, 能清熱、制風熱咳嗽;也可連皮切成塊, 和木瓜、蜜棗、豬骨一起煮湯, 有消暑、清肺熱、開胃作用。

最適合春季吃的水果

春季氣候乾燥, 常常使人感到鼻、咽乾燥不適。 這時如果能吃一些生津止渴、潤喉去燥的水果, 會使人頓覺清爽舒適。 那麼最適合春天吃的水果是什麼呢?

在這個季節裡, 西瓜、鳳梨、蘋果、櫻桃、柑橘、木瓜等水果的含水量大都在80%以上, 專家建議大家多吃一些水分含量高的水果, 如能多種多樣、搭配食用最好。

水果的維生素含量都很高, 但是深顏色的水果, 比如柿子、大棗、橘子、香蕉以及木瓜、芒果等黃色水果中維生素的含量都很高。 其中作用較大的如維生素A,能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眼睛、口腔、鼻等部位黏膜修復,促進細胞合成,調動機體免疫系統。這些水果還含有抗氧化物質,對感冒及其他一些疾病起到預防作用。而且對於維生素A缺乏的孩子,專家提倡多吃深色或有色的水果,然後再補充一些片劑或膠囊,孩子感冒、發燒的發生概率會降低三分之二。深色水果維生素C的含量高,可以促進食物中鐵的吸收,有助於糾正貧血。同時深色水果中高含量的維生素B2,有助於改善口腔潰瘍。

適合准媽媽嗎吃的水果

首先是蘋果,它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蘋果酸鞣酸和細纖維等,許多孕婦怕胖,多吃蘋果則可防止過度肥胖,同時對胎兒發育很有幫助。蘋果對腸胃功能也具調節作用,若能連皮一起吃,無論便秘或拉肚子都能改善,為便秘所苦之孕婦不妨多嘗試。蘋果還有一個重要功效就是可緩解孕吐,對食欲差、噁心都有不錯的緩解效果。

其次是櫻桃,在所有水果中,櫻桃所含的鐵質特別豐富,幾乎是蘋果、橘子、梨的20倍,而且它還含有胡蘿蔔素(比葡萄、蘋果、橘子多4~5倍)、維生素B1、B2、C以及檸檬酸、鈣、磷等營養成分,多食用可補血及幫助腸胃功能。許多准媽媽常吃櫻桃,生下的寶寶很多都擁有一張紅潤的健康面容。

還有草莓,它本身含有極豐富的維生素C,可預防感冒。而其中所含果膠和有機酸可分解食物中的脂肪、促進食欲及加強腸胃蠕動;還有研究報告指出,草莓可去除體內的重金屬。但准媽媽們要注意的問題是,一定要清洗乾淨草莓,怕有農藥殘留問題。

我還要給准媽媽推薦一種水果,那就是梨。梨能清熱利尿、潤喉降壓、清心潤肺、鎮咳怯痰、止渴生津的作用,如果准媽媽有妊娠水腫或是妊娠高血壓,不妨可以多吃些梨。它還具有鎮靜安神、消炎鎮痛的功效,將生梨去核後塞入冰糖10克、貝母5克、水適量,文火燉熟,服湯吃梨,可防治外感風寒、咳嗽多痰等疾患。

不可多吃的水果

我剛才說過對於孕檢都正常的准媽媽來說,沒有一種水果是絕對禁忌的。但如果大量食用,有的甚至用水果來代替正餐就極不可取了。

比如山楂,准媽媽在孕早期會有妊娠反應,愛吃酸、甜之類的東西,但要注意的是,山楂果及其製品,孕婦不吃為宜。山楂對婦女子宮有收縮作用,如果吃大量食用山楂及其製品,容易導致流產,尤其是有流產史的准媽媽更要注意少吃或儘量不吃。

荔枝、桂圓也要少吃。准媽媽懷孕之後,體質一般偏熱,陰血往往不足。此時,像荔枝、桂圓這些熱性的水果要適量食用,否則容易產生便秘、口舌生瘡等上火症狀,尤其是有先兆流產的孕婦更應謹慎,因為熱性水果更易引起胎動不安。

還有就是獼猴桃,有些准媽媽要甚重吃。雖然獼猴桃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使准媽媽的皮膚保持白皙,但並非人人皆宜。由於獼猴桃性寒,故脾胃虛寒者應慎食,經常性腹瀉和尿頻者不宜食用。有先兆性流產現象的准媽媽千萬別吃獼猴桃。吃獼猴桃在飯後1—3個小時較為合適,不宜空腹吃。

在強調孕婦營養的同時,我還要提醒廣大准媽媽,並不是水果吃得越多越高級越好,盲目地進補,超過標準的營養量,不僅會加重母親代謝的負擔,還易造成肥胖,為產後恢復體形帶來困難。

春季吃水果避開8個誤區

氣溫逐漸回暖,美味“水果季”又要到了。專家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食用水果應遵循“新鮮、時令、多種、適量”的原則。要想充分發揮水果的健康益處,就得避開以下8個誤區:

誤區一:想吃就吃。水果含較多的有機酸和單寧類物質,有些還含有活性很強的蛋白酶類。吃的時機不對,可能對胃產生刺激和傷害。天津營養學會理事長付金如說:“比如香蕉,鎂含量很高,空腹吃太多,會造成血液中鎂鈣比例失調,可能對心血管產生抑制作用。一般,多數水果適合在飯前1—2小時左右食用。”

誤區二:多吃沒壞處。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蔡東聯指出,每天食用水果在200克左右為宜。大部分水果的膳食纖維含量較高,吃太多會引起胃痛、腹脹。此外,胃腸虛寒的老人不可多吃柑橘;胃腸不好或便秘的人應少吃柿子。有些人吃了鳳梨會誘發過敏,胃腸病和凝血功能障礙者不吃為好。香蕉含糖和鉀很高,血糖高者和腎功能不全者要少吃。

誤區三:水果能代替蔬菜。雖然水果與蔬菜的營養很相似,但水果不能代替蔬菜。如白菜、菠菜的維生素C含量,要比蘋果、桃、梨等高出10倍左右。可如果想滿足人體一日的維生素C推薦量,則要吃5公斤富士蘋果。

誤區四:水果維生素含量最高。維生素是個大家族,成員很多。水果可能富含其中某些成分,但也有其“短板”,比如水果不含脂溶性維生素,且多數水果的維生素C含量有限。

誤區五:水果當飯,養顏美容。蔡東聯介紹,水果中蛋白質、脂肪以及鈣、鐵等含量較少,長期拿水果當飯,必定造成蛋白質、脂類等攝入不足,造成營養不良和貧血。

誤區六:多吃水果能減肥。雖然按單位重量算,水果熱量比米飯低,但因其口感好,容易吃多,一不小心,糖分攝入就超標了。這樣不僅不能減肥,甚至會起到反效果。

誤區七:防農藥得削果皮。水果皮和其皮下部分往往是營養最豐富的部分,扔掉未免可惜。事實上,大家不用過分擔心果皮上的農藥殘留。我國已明確禁止在果蔬等直接入口食品中使用高毒農藥,而且大部分水果在采後數日甚至數月後才被食用,農藥基本已經分解。蔡東聯建議,吃水果前可以反復沖洗,或在淘米水裡浸泡一會兒,祛除其表面殘留物質。

誤區八:洋水果更營養。“洋水果”運輸、包裝、儲存費用高,售價也高。為了賣相好看,這類水果可能會用保鮮劑處理,或在表面打蠟,保持外表光鮮亮麗,但營養成分還是會在運輸中逐漸損失。因此,水果最好吃本地、當季的。

總結:綜上所述,我想大家都知道了吃水果是有講究的,吃對時候才能更加的保健身體,希望以上這些介紹,給大家帶來幫助哦!

其中作用較大的如維生素A,能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眼睛、口腔、鼻等部位黏膜修復,促進細胞合成,調動機體免疫系統。這些水果還含有抗氧化物質,對感冒及其他一些疾病起到預防作用。而且對於維生素A缺乏的孩子,專家提倡多吃深色或有色的水果,然後再補充一些片劑或膠囊,孩子感冒、發燒的發生概率會降低三分之二。深色水果維生素C的含量高,可以促進食物中鐵的吸收,有助於糾正貧血。同時深色水果中高含量的維生素B2,有助於改善口腔潰瘍。

適合准媽媽嗎吃的水果

首先是蘋果,它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蘋果酸鞣酸和細纖維等,許多孕婦怕胖,多吃蘋果則可防止過度肥胖,同時對胎兒發育很有幫助。蘋果對腸胃功能也具調節作用,若能連皮一起吃,無論便秘或拉肚子都能改善,為便秘所苦之孕婦不妨多嘗試。蘋果還有一個重要功效就是可緩解孕吐,對食欲差、噁心都有不錯的緩解效果。

其次是櫻桃,在所有水果中,櫻桃所含的鐵質特別豐富,幾乎是蘋果、橘子、梨的20倍,而且它還含有胡蘿蔔素(比葡萄、蘋果、橘子多4~5倍)、維生素B1、B2、C以及檸檬酸、鈣、磷等營養成分,多食用可補血及幫助腸胃功能。許多准媽媽常吃櫻桃,生下的寶寶很多都擁有一張紅潤的健康面容。

還有草莓,它本身含有極豐富的維生素C,可預防感冒。而其中所含果膠和有機酸可分解食物中的脂肪、促進食欲及加強腸胃蠕動;還有研究報告指出,草莓可去除體內的重金屬。但准媽媽們要注意的問題是,一定要清洗乾淨草莓,怕有農藥殘留問題。

我還要給准媽媽推薦一種水果,那就是梨。梨能清熱利尿、潤喉降壓、清心潤肺、鎮咳怯痰、止渴生津的作用,如果准媽媽有妊娠水腫或是妊娠高血壓,不妨可以多吃些梨。它還具有鎮靜安神、消炎鎮痛的功效,將生梨去核後塞入冰糖10克、貝母5克、水適量,文火燉熟,服湯吃梨,可防治外感風寒、咳嗽多痰等疾患。

不可多吃的水果

我剛才說過對於孕檢都正常的准媽媽來說,沒有一種水果是絕對禁忌的。但如果大量食用,有的甚至用水果來代替正餐就極不可取了。

比如山楂,准媽媽在孕早期會有妊娠反應,愛吃酸、甜之類的東西,但要注意的是,山楂果及其製品,孕婦不吃為宜。山楂對婦女子宮有收縮作用,如果吃大量食用山楂及其製品,容易導致流產,尤其是有流產史的准媽媽更要注意少吃或儘量不吃。

荔枝、桂圓也要少吃。准媽媽懷孕之後,體質一般偏熱,陰血往往不足。此時,像荔枝、桂圓這些熱性的水果要適量食用,否則容易產生便秘、口舌生瘡等上火症狀,尤其是有先兆流產的孕婦更應謹慎,因為熱性水果更易引起胎動不安。

還有就是獼猴桃,有些准媽媽要甚重吃。雖然獼猴桃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使准媽媽的皮膚保持白皙,但並非人人皆宜。由於獼猴桃性寒,故脾胃虛寒者應慎食,經常性腹瀉和尿頻者不宜食用。有先兆性流產現象的准媽媽千萬別吃獼猴桃。吃獼猴桃在飯後1—3個小時較為合適,不宜空腹吃。

在強調孕婦營養的同時,我還要提醒廣大准媽媽,並不是水果吃得越多越高級越好,盲目地進補,超過標準的營養量,不僅會加重母親代謝的負擔,還易造成肥胖,為產後恢復體形帶來困難。

春季吃水果避開8個誤區

氣溫逐漸回暖,美味“水果季”又要到了。專家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食用水果應遵循“新鮮、時令、多種、適量”的原則。要想充分發揮水果的健康益處,就得避開以下8個誤區:

誤區一:想吃就吃。水果含較多的有機酸和單寧類物質,有些還含有活性很強的蛋白酶類。吃的時機不對,可能對胃產生刺激和傷害。天津營養學會理事長付金如說:“比如香蕉,鎂含量很高,空腹吃太多,會造成血液中鎂鈣比例失調,可能對心血管產生抑制作用。一般,多數水果適合在飯前1—2小時左右食用。”

誤區二:多吃沒壞處。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蔡東聯指出,每天食用水果在200克左右為宜。大部分水果的膳食纖維含量較高,吃太多會引起胃痛、腹脹。此外,胃腸虛寒的老人不可多吃柑橘;胃腸不好或便秘的人應少吃柿子。有些人吃了鳳梨會誘發過敏,胃腸病和凝血功能障礙者不吃為好。香蕉含糖和鉀很高,血糖高者和腎功能不全者要少吃。

誤區三:水果能代替蔬菜。雖然水果與蔬菜的營養很相似,但水果不能代替蔬菜。如白菜、菠菜的維生素C含量,要比蘋果、桃、梨等高出10倍左右。可如果想滿足人體一日的維生素C推薦量,則要吃5公斤富士蘋果。

誤區四:水果維生素含量最高。維生素是個大家族,成員很多。水果可能富含其中某些成分,但也有其“短板”,比如水果不含脂溶性維生素,且多數水果的維生素C含量有限。

誤區五:水果當飯,養顏美容。蔡東聯介紹,水果中蛋白質、脂肪以及鈣、鐵等含量較少,長期拿水果當飯,必定造成蛋白質、脂類等攝入不足,造成營養不良和貧血。

誤區六:多吃水果能減肥。雖然按單位重量算,水果熱量比米飯低,但因其口感好,容易吃多,一不小心,糖分攝入就超標了。這樣不僅不能減肥,甚至會起到反效果。

誤區七:防農藥得削果皮。水果皮和其皮下部分往往是營養最豐富的部分,扔掉未免可惜。事實上,大家不用過分擔心果皮上的農藥殘留。我國已明確禁止在果蔬等直接入口食品中使用高毒農藥,而且大部分水果在采後數日甚至數月後才被食用,農藥基本已經分解。蔡東聯建議,吃水果前可以反復沖洗,或在淘米水裡浸泡一會兒,祛除其表面殘留物質。

誤區八:洋水果更營養。“洋水果”運輸、包裝、儲存費用高,售價也高。為了賣相好看,這類水果可能會用保鮮劑處理,或在表面打蠟,保持外表光鮮亮麗,但營養成分還是會在運輸中逐漸損失。因此,水果最好吃本地、當季的。

總結:綜上所述,我想大家都知道了吃水果是有講究的,吃對時候才能更加的保健身體,希望以上這些介紹,給大家帶來幫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