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走馬風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拼音名】Zǒu Mǎ Fēnɡ

【英文名】Herb of Laciniate Blumea

【別名】牛耳草、員鐘黃、水馬胎、趕風茜、牛耳三稔、飛山虎、羊耳三稔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六耳鈴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lumea laciniata (Roxb.) DC. [Conyza laciniata Roxb.; B. sinuata auct. Non (Loru.) Merr.]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 鮮用或切段, 晾乾。

【原形態】六耳鈴 粗壯草本, 高50-150cm。 主根肥大, 有多數鬚根。 莖多分枝, 有條棱, 上部被開展長柔毛和具柄腺毛, 在幼枝和花序軸上的毛更密, 節間長3-6cm。 下部葉有長達2-4cm, 具狹翅的柄;葉片倒卵狀長圓形或倒卵形, 長10-30cm, 寬4-6cm, 先端短尖, 基部漸狹, 下延成翅, 下半部琴狀分裂, 頂裂片大, 側裂片2-3對, 邊緣鋸齒或粗齒,

下麵被疏柔毛;側脈5-7對;中部葉無柄, 長6-10cm, 寬2-4cm, 邊緣有不規則的齒刻, 有時琴狀淺裂;上部葉極小, 不分裂, 全緣或有齒刻。 頭狀花序多數, 排列在長圓形的大圓錐花序;花序梗被具柄腺毛和長柔毛;總苞圓柱形或鐘形;總苞圓柱形或鐘形;總苞片5-6層, 紫紅色, 花後常反折, 外層線形, 背面被密短柔毛和肯柄腺毛, 中層長圓狀披針形, 內層線形;花托蜂窩狀;花黃色;雌花多數, 花冠簷部2-3齒裂;兩性花花冠簷部5裂, 被疏毛。 瘦果圓柱形, 具棱10條, 被疏毛;冠毛白色, 糙毛狀, 不易脫落。 花期10月至翌年5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400-800m的田畦、草地、山坡、林緣及河邊。

資源分佈:分佈于華南及福建、臺灣、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性產太鑒別 葉片乾燥, 急縮。 完整葉片倒卵關長圓或倒卵形,

有時琴狀羽裂, 裂片三角形至三角狀狀長圓形, 先端漸尖, 基部下延成長柄, 邊緣具不規則的鋸齒工粗齒或全緣。 葉面均被短柔毛;中脈在下麵凸起;側脈5-7對;網脈明顯或有時不明顯。 氣微, 味苦微辣。

【性味】味辛;苦;性微溫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主傷風感冒;頭風頭痛;風寒濕痹;關節酸痛;跌打損傷;癰腫瘡癤;濕疹;蛇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0-60g。 外用:適量, 搗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

1.《廣西藥植名錄》:治外傷腫痛。

2.《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治婦女產後骨痛, 頭痛, 風濕骨痛, 跌打腫痛。

3.《廣西中草藥》:驅風除濕, 通經活絡。

4.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濕, 通經活絡, 解表止痛。 治風濕性關節炎, 頭痛, 跌打扭傷, 毒蛇咬傷, 濕疹, 皮炎,

癰瘡, 癤腫。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