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健康

二十四節氣風俗上要吃什麼

二十四節氣風俗上要吃什麼?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擁有悠久的歷史, 是五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它反映了季節的變化, 指導農事活動, 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在時代發展中, 每個節氣逐漸形成了許多飲食習俗。 恰逢雨水, 小編幫大家整理一下中國的二十四節氣都有哪些“食俗”?

立春吃春捲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也是春天的開始。 立春的早上不論男女老少都要吃一根春捲。 春捲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 吃春捲又叫“咬春”, 據說可以咬住“春天”, 後又引伸出咬住“青春”使青春永駐的含義。

民間在立春這一天還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 既為防病, 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在北方, 立春講究吃春餅。 最早的春餅是用麥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餅, 食用時, 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黃、粉線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 或以春餅包菜食用。 傳說吃了春餅和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 會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 有的地區認為吃了包卷著芹菜、韭菜的春餅, 會使人變得更勤(芹)勞, 生命更長久(韭), 家業更興旺。

隨著時間的推移, 有了春捲與春餅之說。 春捲與春餅, 其實只是兩種做法不同的面皮, 雖然薄厚不同, 但吃法相似, 都是卷上各種蔬菜和肉一起吃, 只是北方人更多地喜歡吃春餅, 江南人更願意吃春捲。

雨水吃龍鬚餅

西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後為雨水節氣。 此時, 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 故取名為雨水。

雨水節氣中的最後幾天就是民間所說的“二月二, 龍抬頭”, 人們吃龍鬚餅懷念大旱中因憫農降雨而被罰壓在山下的天龍。

按照北方地區的舊俗, 二月二這一天, 人人都要理髮, 意味著“龍抬頭”走好運, 給小孩理髮叫“剃龍頭”;婦女不許動針線, 恐傷“龍睛”;人們也不能從水井裡挑水, 要在頭一天就將自家的水甕挑得滿滿當當, 否則就觸動了“龍頭”。 普通人家在這一天要吃麵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等,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 但大都與龍有關, 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 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麵條叫吃“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驚蟄吃驢打滾

驚蟄過後, 大地復蘇, 陽氣上升。 俗話講:“驚蟄過, 百蟲蘇。 ”青龍節裡, 民間流行著許多驅毒的活動。 人們吃驢打滾寓意“害蟲死, 人翻身”。

一種豆麵糕, 北京清真風味小吃。 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 撒炒熟的黃豆麵, 再加入赤豆餡心, 卷成長條, 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 由於清代經營食攤現制現售“驢打滾”時, 隨制隨撒豆麵, 猶如郊野毛驢就地打滾粘滿黃土似的, 故得此詼諧之名。

老北京的習俗, 人們總喜在農曆二月買“驢打滾”品嘗, 因而經營這種食品攤販和推車小販很多, 以天橋市場白姓食攤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氣。

春分吃春菜

3月21日是傳統二十四節氣當中的“春分”節氣。

春分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 各為12小時;古時也是作為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 春分這一天南北半球晝夜相等。

關於春分前後的飲食民間有很多流傳, 中醫也有很多講究, 俗稱“吃春”、“咬春”, 或者“啃春”。

舊時民間有“春分吃春菜”的習俗, 春菜是一種野莧菜, 也稱為春碧蒿。 逢春分那天, 全村人都去採摘春菜, 采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 叫“春湯”。 還有俗語“春湯灌髒, 洗滌肝腸。 闔家老少, 平安健康。 ”一年之春, 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 身體健康。

清明吃青團

清明時節, 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 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 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 然後開始製作團子。

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 在包餡時, 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 團坯制好後, 將它們入籠蒸熟, 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 這便大功告成了。

青團子油綠如玉, 糯韌綿軟, 清香撲鼻, 吃起來甜而不膩, 肥而不腴。 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 正因為如此, 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穀雨採茶食香椿

南方穀雨摘茶習俗, 傳說穀雨這天的茶喝了會清火, 辟邪, 明目等。 所以穀雨這天不管是什麼天氣, 人們都會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來喝。

北方穀雨食香椿習俗, 穀雨前後是香椿上市的時節, 這時的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 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 香椿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

健胃、理氣、止瀉、潤膚、抗菌、消炎、殺蟲之功效。

立夏吃鴨蛋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農曆的立夏。 此時, “鬥指東南, 維為立夏, 萬物至此皆長大, 故名立夏也。 ”此時太陽黃經為45度, 在天文學上, 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

民間常說夏天是“苦夏”, 為什麼稱為苦夏, 也是因為夏天多吃“苦”味的東西有利於五臟六腑的“五行”運做。

俗傳, 立夏吃蛋, 叫做“補夏”, 使人在夏天不會消瘦, 不減輕體重, 勁頭足, 幹活有力。 老中醫說咸鴨蛋在夏天吃了人有勁, 這和營養師的說法不謀而合, 營養師稱鴨蛋中鈣質、鐵質等無機鹽含量豐富, 含鈣量、含鐵量比雞蛋、鮮鴨蛋都高, 是夏日補充鈣、鐵的首選。

小滿吃苦菜

小滿的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 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

5月屬於“毒月”,應該減酸增苦,多吃點苦的東西。

春風吹,苦菜長,荒灘野地是糧倉。小滿前後也是吃苦菜的時節,苦菜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

芒種吃梅子

這一時期天氣炎熱,進入典型的夏季。天文專家表示,芒種是一年中農事最繁忙的季節,也是降水量較多的時節。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淨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堿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後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夏至吃面

農曆五月間(西曆6月21、22日)的夏至,是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周代已有祭神儀式,認為可以消除國中的癘疫、荒年與人民的饑餓。

在北方此日民間行麵食,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在西北地方如陝西,此日食粽,並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

南方有的地方吃麥粥,中午則要吃餛飩。還有很多地方,夏至有吃狗肉的習慣。

小暑食新米

每年7月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05°時開始為小暑。小暑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是反映夏天暑熱程度的節氣。

食新:即嘗新米。一般是在小暑過後,逢卯日食新。鄉下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一同吃嘗新酒。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大暑吃仙草

大暑節氣一般在西曆7月22日或23日,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

民諺: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燒仙草是臺灣著名的小吃之一,有冷、熱兩種吃法。燒仙草的外觀和口味均類似粵港澳地區流行的另一種小吃龜苓膏,也同樣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但這款食品孕婦忌吃。

民間還有一傳統的進補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雞。童子雞,是指還不會打鳴,生長剛成熟但未配育過的小公雞;或飼育期在三個月內體重達一斤至一斤半、未曾配育過的小公雞,後來也有專門的品種稱為童子雞。童子雞體內含有一定的生長激素,對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孩子以及激素水準下降的中老年人都有很好的補益作用

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

5月屬於“毒月”,應該減酸增苦,多吃點苦的東西。

春風吹,苦菜長,荒灘野地是糧倉。小滿前後也是吃苦菜的時節,苦菜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

芒種吃梅子

這一時期天氣炎熱,進入典型的夏季。天文專家表示,芒種是一年中農事最繁忙的季節,也是降水量較多的時節。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淨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堿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後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夏至吃面

農曆五月間(西曆6月21、22日)的夏至,是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周代已有祭神儀式,認為可以消除國中的癘疫、荒年與人民的饑餓。

在北方此日民間行麵食,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在西北地方如陝西,此日食粽,並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

南方有的地方吃麥粥,中午則要吃餛飩。還有很多地方,夏至有吃狗肉的習慣。

小暑食新米

每年7月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05°時開始為小暑。小暑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是反映夏天暑熱程度的節氣。

食新:即嘗新米。一般是在小暑過後,逢卯日食新。鄉下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一同吃嘗新酒。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大暑吃仙草

大暑節氣一般在西曆7月22日或23日,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

民諺: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燒仙草是臺灣著名的小吃之一,有冷、熱兩種吃法。燒仙草的外觀和口味均類似粵港澳地區流行的另一種小吃龜苓膏,也同樣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但這款食品孕婦忌吃。

民間還有一傳統的進補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雞。童子雞,是指還不會打鳴,生長剛成熟但未配育過的小公雞;或飼育期在三個月內體重達一斤至一斤半、未曾配育過的小公雞,後來也有專門的品種稱為童子雞。童子雞體內含有一定的生長激素,對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孩子以及激素水準下降的中老年人都有很好的補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