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喜怒憂思悲恐驚與健康

在正常情況下, 隨著外界不同因素的刺激, 而有不同的精神情志變化。 有節制的精神情志變化, 屬于正常生理范圍, 不會引起疾病。 相反, 當刺激過度, 持續過久, 超過了正常的適應能力, 就成為一種致病的因素, 便可發生疾病。

精神情志是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 這種精神情志變化, 正是健康的象征;而失去這種特有機能, 都是病態的表現。 正常的精神情志變化, 既是臟腑器官功能的反映, 又是維持臟腑器官功能的基礎, 是協調臟腑器官功能的無形媒介。 正如《內經》指出:“喜則氣和志達, 榮衛通利”。 這說明了正常的精神情志變化, 能維持臟腑器官的功能, 促進氣血運行, 保持健康。

現代醫學認為, 所謂健康, 系指身心都很健全, 能夠進行各種體力活動與思維活動的狀態。 這與中醫強調的“形神合一”, 即形體與精神的統一, 是一致的。 如中醫名著《素問》中就指出:“喜怒不節……生乃不固”,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如今, 心理養生已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想要健康長壽, 其中最重要的經驗是, 袒暢情懷, 精神豁達, 情緒樂觀, 杜病于未萌。 為此, 略舉數則, 以供參考。

一則制怒

《內經》指出:“百病之生于氣也, 即則氣上”, “怒傷肝”, 說明怒可致病。 要保持健康, 應念念克制發怒, 大凡養生有素的“老壽翁”, 無不忌怒, 銘刻:“長壽應止雷霆怒, 求健須息霹靂火。 ”

二則解憂排愁

著名文學家冰心說:“人生在世, 不為個人私利操勞所累, 心胸就會宏大起來, 精神就會充實起來, 心情自然就可以樂觀, 情緒自然就會昂奮。 ”當出現憂愁時, 切不可“閉門獨自憂”, 而應走出庭院, 跑步、打球、練拳、聽音樂, 以舒暢情懷。

三則擺脫悲傷

人們在歡樂的激流中, 也難免會遇到一兩件令人悲哀的事。 如事業的挫傷, 亡親的悲痛, 疾病的磨難, 失戀的苦惱等, 都會使人產生悲感, 應以自拔的精神, 調節精神, 驅散各種悲傷的情緒, 樹立雄心壯志, 展望未來, 使憂愁如云開霧散, 開闊胸懷。

總之, 戒暴怒以養其性, 少思慮以養其神, 省語言以養其氣, 絕思念以養其心, 乃可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