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原來心真的會“碎”呀!

50歲的張阿姨平素身體健康, 生活規律, 從沒得過什么大病, 可沒想到2月前的一場變故, 卻著實讓她闖了一趟鬼門關。 當天張阿姨的愛犬不慎走失, 急火攻心之下她沒日沒夜地尋找了兩天, 愛犬尚未找回, 自己卻體會了一把“心碎般的感覺”。 因為持續劇烈的胸痛、氣短, 阿姨被送進了醫院, 經過兩周的治療才康復出院。 經過這一遭遇, 張阿姨第一次體會到:原來心真的是會“碎”的呀!

“心碎”真的是病嗎?

在1990年, 日本學者Sato首次發現:當人受到感情重創或身體承受重大疾病時, 心臟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表現出類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的癥狀,

但卻與冠脈阻塞無關, 他將此種現象稱為“心碎綜合征”。 這種疾病多發生于女性, 男女患病比例大約為1:9。 由于此類患者在左心室造影中顯示收縮末期心室基底部室腔內徑細窄, 而心尖部卻明顯圓隆外膨, 就像日本人用來捕撈章魚的瓶子, 因此又將其命名為TakoTsubo綜合征(日文Tako是章魚, tsubo是瓶子)。

“心碎綜合征”有哪些表現?

這種疾病通常是由心理或生理應激所導致的, 比如極度的情緒波動(如驚恐、大喜大悲)、外傷或手術導致的劇烈疼痛、分娩、嚴重感染等, 一般可以逆轉。 患者往往表現為持續的胸痛、呼吸困難、心悸、乏力等, 伴有心電圖異常、心臟超聲提示室壁運動異常、心肌酶輕度升高, 一般都會在急診被判斷為急性心肌梗死,

但冠脈造影檢查卻沒有發現明顯的冠脈狹窄, 這類病人一般也沒有太多的心臟病危險因素(比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心血管病家族史)。 據統計, 在急性心梗的疑似病例中, 有1%—2%的患者實際上是心碎綜合征。

“心碎綜合征”的機理是什么?

心碎綜合征的發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確, 已有的研究發現其發病機制可能有以下幾點:應激所致的交感神經活性增加引起大量兒茶酚胺快速釋放, 整個心血管系統處于兒茶酚胺風暴中, 從而導致直接的心肌毒性反應, 誘發多支冠脈小血管痙攣及冠脈微血管功能障礙, 同時造成心肌細胞水平能量代謝障礙, 因此最終引起心肌細胞的壞死凋亡。

“心碎綜合征”的后果很嚴重嗎?

此類患者的預后一般是良好的, 生存率約95%-98%, 通常4到8周就可以完全康復, 但也有10%的患者會復發;此外有極少數患者在急性期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并發癥, 比如心源性休克、惡性心律失常, 甚至有死亡風險。 建議大家還是不能放松警惕, 要提高對于這種疾病的早期重視。

“心碎綜合征”需要怎樣的治療?

在發病的急性期, 主要針對相關并發癥來進行支持性治療, 比如對于心源性休克患者可以采用機械輔助治療;對于心室血栓形成的患者需要用抗凝藥物;出現惡性心律失常, 如室顫發作應立即進行電除顫、心肺復蘇等。 在病情進入穩定期后我們依然提倡長期的預防性治療, 比如β受體阻滯劑可以抑制交感神經的興奮性,

改善心室結構改變后的左室流出道梗阻風險;ACEI或ARB類藥物已被證實有預防“心碎綜合征”復發的作用。 建議患者對于情緒劇烈起伏、外傷或疼痛、巨大生活變動等相關誘因加以管理, 盡量避免;有情緒控制障礙的患者可以借助于心理學的專業干預來穩定情緒。 建議患者每3-6個月定期來心內科門診隨訪, 復查心電圖及心臟超聲, 評價心臟在結構和功能上的變化, 以評估治療效果。

所謂“喜怒憂思悲恐驚, 心病乃需心藥醫”, 情緒的平穩管理是養心護心的關鍵。 規律的作息與鍛煉, 健康的飲食, 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樂觀飽滿的精神狀態;“不亂于心, 不畏于情”的心態修養, 更是為我們身心健康保駕護航的關鍵元素。

希望大家都能擁有健康而且強大的心臟。

[ 責編:李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