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骶髂關節扭傷的病理機制和臨床表現

骶髂關節扭傷是指骶骨與髂骨的耳狀關節面, 因外力而造成該關節及其韌帶損傷, 以致局部出現充血、水腫、粘連等無菌性炎症, 且引起局部疼痛和功能障礙者。 那麼該病的病理機制是什麼呢?

【病因病機】

(一)急性損傷:突然滑倒, 單側臀部著地, 或彎腰負重時突然扭閃, 使骶髂骨間韌帶受到損傷, 由於韌帶被牽拉, 使髂骨滑離與其相對應的骶骨關節面, 使關節扭錯移位並發生滑膜嵌頓。 也可發生於胎兒過大的產婦, 分娩時擴張骨盆而引起扭傷, 甚至出現關節半脫位。

(二)慢性勞損:長期彎腰工作或抬舉重物,

可促使骶髂關節退行性變, 久之發生損傷。 婦女妊娠期可使韌帶鬆弛和伸長, 常因彎腰和旋轉活動而引起扭傷。

【臨床表現】

(一)下腰部(骶髂關節)疼痛, 呈局限性、持續性鈍痛, 活動及受寒冷時疼痛加重, 可有一側下肢牽扯痛。

(二)腰部活動明顯受限, 患者軀幹微向患側側屈, 患側下肢不敢負重, 可有跛行。

(三)患側怕負重而致步履蹣跚, 行動緩慢。 患側髖關節外展和外旋受限。

【治療】

貼敷高氏祖傳善骨黑膏藥, 舒筋通絡, 活血散瘀, 松解粘連, 理筋整複。 一般一到兩次治癒

治療期間, 宜臥床休息, 並注意保暖。

【注意事項】

不要隨意的去做推拿按摩, 如果操作手法不正確, 會造成韌帶的二次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