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熱議

坐地鐵損傷聽力 不良生活方式侵害我們的五官

你是否發現, 自己的聽力正在下降, 視力越來越不好, 甚至連吃東西都變得越來越沒味了?這是因為你的“耳、目、鼻、口、舌”都正被現代的生活方式所傷害, 事實上, 這也是一種健康透支。

坐地鐵損聽力, 耳機最傷耳

耳機對聽力的傷害已被很多研究證明。 今年, 美國紐約市健康部的最新調查發現, 18~44歲常聽大音量音樂的人群中, 有1/4出現聽力問題。 而且, 習慣戴著耳機高分貝接手機、聽MP3的人, 出現聽力問題的風險是其他人的兩倍多。 此外, 2009年, 《美國公共衛生雜志》刊登的一項研究發現, 地鐵是所有公共交通工具中,

對聽力損害最嚴重的。 普通人在100分貝的噪音下暴露超過90秒, 聽力就會受損。 而在紐約地鐵中, 有1/10的站臺噪聲超過100分貝。

武漢市中心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袁琨告訴《生命時報》, 現在, 人們出現聽力損害的年齡越來越早, 人群也越來越大。 她曾接診過一名總戴著耳機、常聽著聽著就睡著了的患者, 有一天早上起來, 他突然什么都聽不見了。 這種“感應神經性耳聾”大多不可逆。 除了用耳機外, 年輕人時常出入迪廳、愛煲電話粥等, 也是聽力損傷的重要原因。

紐約健康委員托馬斯·法雷建議, 使用耳機要堅持“60/60原則”, 即聲頻一定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 連續使用時間不宜超過60分鐘。 盡量挑選耳罩式耳機, 少用耳塞式的。 在嘈雜的公共場所、公交地鐵上,

不要使用耳機。 如果覺得地鐵上吵, 可在耳朵里塞幾個棉花球, 或用耳塞。

近視率世界第一, 干眼病高發

今年全國愛眼日, 據國家教育部、衛計委最新調查表明:我國小學生近視率超過25%, 初中生近視率達到70%, 高中生近視率達到85%, 且每年以8%的速度增長, 已居世界第一位。 “現代生活讓人們的眼睛變得不堪一擊。 ”北京大學醫學部眼視光學研究中心謝培英教授說, 除孩子近視眼增多外, 中青年人則備受視疲勞和干眼癥的困擾。 這些都與用眼過度有關。

其中, 電子產品對視力的傷害最嚴重。 臺灣一項針對10歲~65歲人進行的調查顯示, 多數人每周盯在電視、電腦、手機上的平均時間高達49小時, 近八成人出現過眼睛酸脹、疼痛、流淚、干澀等。

干眼病患病率不斷上升, 僅北京的患病人數就達200萬, 白領占多數。

此外, 不正確的坐姿, 長時間伏案, 長期戴隱形眼鏡, 走路、乘車時看書和電子設備, 亂點眼藥水, 城市中無處不在的光污染等, 也是導致人們視力問題的“幫兇”。

專家建議, 眼睛急需主人給它“放假”, 應盡可能減少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 特別是出行路上, 更應遠離手機等電子屏幕。 少戴隱形眼鏡, 沒事多眨眼睛, 每工作或學習45分鐘站起來眺望遠方, 還可多吃胡蘿卜、南瓜、杏仁等護眼食物。 家庭裝修時, 應少裝鏡子和玻璃飾品, 安裝燈具也應避免直射眼睛。

鼻子變遲鈍, 空氣污染是主因

“雖然國內尚無鼻竇炎等疾病的確切患病數據, 但近10年來, 類似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等疾病增長很快。

”袁琨說, 空氣污染是最主要的原因。 汽車尾氣, 以及空氣中的粉塵、動物皮屑和各種微生物會刺激鼻腔組織, 進而導致鼻炎。 鼻炎除了會導致鼻塞等癥狀外, 還會導致嗅覺障礙, 造成記憶力、聽力衰退, 引發視神經炎, 嚴重時甚至會失明。

因此, 平時應特別注意用鼻衛生, 少摳鼻, 外出回家用水洗鼻。 若患上鼻炎, 別擅自用藥, 最好咨詢醫生。 袁琨特別提醒, 現在兒童患上鼻部疾病的越來越多, 家長應重視讓孩子加強鍛煉, 生活中也不要過于講究干凈。

飲料甜點傷牙, 口腔問題不斷

每到工作忙碌, 焦頭爛額時, 很多人就會口角生瘡, 潰瘍發作。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口腔科副主任醫師周麗晶說, 現在口腔潰瘍的發病人數確實多了不少。

壓力過大、睡眠質量差等都是誘因。

而不良的飲食和護牙習慣也導致口腔疾病高發。 數據顯示, 全國各年齡段人群牙周健康率僅為14%左右。 周麗晶說, 現代人愛喝飲料、吃甜點, 沒有用牙線、牙縫刷的習慣等, 也導致人們的牙齒損傷比幾十年前更嚴重。 國內外研究表明, 牙齒不好不僅影響口腔健康, 還與懷孕難、支氣管炎、心臟病等相關。

周麗晶提醒, 保證口腔健康, 首先要做到正確刷牙, 使用牙線和牙縫刷;其次要控制飲食, 少食用甜點、碳酸飲料等。 此外, 還要調整好作息, 釋放壓力, 以防潰瘍反復發作。

重口味輕營養, 身體很受傷

在營養界, 流傳著外國人用“腦”吃飯, 中國人用“嘴”吃飯的說法。 國人依據味道決定吃什么不吃什么,

且口味一年比一年重。

中國營養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翟鳳英告訴《生命時報》, 這跟人們頻繁在外就餐有一定關系。 自己在家做飯可少放鹽油, 但在餐館只能別人說了算。 多數菜比較油膩、咸、辣。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食療營養部王宜說, 快節奏的生活、壓力過大, 也導致味覺“退化”。

如此“重口味、輕營養”的飲食方式, 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陷入生活方式病, 如三高、慢性胃病、腎病等。 口味過重還可能影響妊娠期、哺乳期的母親和胎兒, 把一些疾病傳給下一代。

因此, 首先要在外就餐次數, 即便外出, 也應選蒸、煮、白灼、快炒類的, 少點燒、炸類的, 并提醒廚師少放油鹽。 在家做飯時, 則應自覺控制用油用鹽量, 讓油壺、鹽勺發揮起自己的作用。 讓油壺、鹽勺發揮起自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