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養生,先要讀懂自己

養生的話題, 讓很多老年人興趣盎然。 龐大的需求, 自然被市場嗅到, 于是養生書籍鋪天蓋地, 養生節目火爆異常, 養生傳奇津津樂道、百聽不厭。 然而, 養生, 并不簡單, 熱衷, 不等于理解。 由此引發的悲劇也不在少數, 養生的誤區或陷阱, 只要踏進其中, 無論深淺, 都會給生命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 所以, 科學、辯證、理性地看待養生, 對每一個渴望健康長壽的老人而言都非常重要。

不可否認, 有了互聯網、電視專題、書籍的科普, 這些年, 百姓的科學素養都得到極大提升, 不少人對健康養生方面的知識不再是知道個一鱗半爪,

而是如數家珍、侃侃而談。 這些知識的確帶給我們新的思索、新的視野、新的自信, 它們仿佛揭開了生命神秘面紗的一角, 讓人們對疾病的征兆、對身體的興衰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最重要的是, 激發了大眾關注養生的熱情和主動管理自己健康的積極性。

這份熱情當然值得倡導和鼓勵, 若想將其轉化為一種正確的力量, 需要辯證和理性給予支撐。 辯證地看待生命, 避免成為片面的行動派。 有的老年人喜歡偏聽偏信, 而且行動起來立竿見影。 曾經對吃綠豆治百病、吃生茄子有益健康深信不疑, 認為銀杏是個好東西, 一哄而上, 公園里的銀杏樹很多被抽打得顆粒不剩。 沒過多久, 又把納豆捧上神壇。 還有的老人為了追求低鹽低油,

只吃素食, 結果缺鈉缺蛋白質, 導致抵抗力下降。 生命是一個整體, 營養亦需要均衡。 盯住一點, 不及其余, 跟風跟潮, 不顧自身, 勢必造成更大的失衡和損害。

自信是好事, 但要深刻理解生命的個體差異和動態變化的本質, 避免成為紙上談兵的經驗派。 不少老年人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準時打開電視機收看養生堂或大醫生等健康節目, 記筆記、拍視頻、掃二維碼, 忙得不亦樂乎。 收獲一定是有的, 但不能對號入座, 據此自己給自己當醫生, 并指導別人看病, 因為每個案例既是鮮活的更是獨特的, 每個患者都是有差異的, 哪怕他們得的是一樣的病。 老年人若有了病一定要去醫院看, 聽醫生的診斷。 健康節目并不能讓自己變成大醫生,

而且, 每天只看健康節目, 也不證明管理好了自己的健康, 關鍵是自己要動起來。 再精彩的觀點, 再生動的案例, 都是在講述別人, 比不上自己邁開雙腿。

我們對待世界的態度比較容易冷靜客觀, 但對待作為生命個體的自己, 有時卻很難理性辯證, 常常感性而沖動, 自負而執拗, 生命的短促易逝也加劇了每個人的焦慮, 因此, 管理好自己健康的過程, 就是和自己天性做斗爭的過程。 對老年人來說, 讀懂自己要比了解專家重要, 堅持鍛煉要比刻苦鉆研重要, 按時體檢應比看病問診重要。 總之, 只要認清了生命興衰的必然性, 堅持適量運動, 營養均衡, 有病看醫生, 心情豁達樂觀, 就是最好的養生。

[ 責編:云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