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健康

晚年很幸福:越老越快樂的5大秘訣

學點新東西。 學習是保持大腦活力和身體機能的最佳方式之一。 每天固定時間學習不僅能讓自己有所收穫, 還能達到防病抗病的目的。 英國研究顯示, 學習外語可以使阿爾茨海默症的發病延緩4年, 如果在老年時學習, 預防效果更明顯。 美國拉什大學的研究還指出, 如果從小養成讀書寫字的習慣, 並一直保持到老年, 患上阿爾茨海默症的幾率會下降三成以上。 此外, 學習新事物, 打破固有生活習慣也對大腦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強烈使命感, 可以促進大腦分泌某種化學物質,

保護大腦神經組織。

從心理上說, 學習新事物還能填補老人退休後在事業上的空虛感, 學習過程中認識的同齡夥伴, 可以減輕老人的寂寞感, 重新規劃晚年生活更是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 建議老人可以學學外語、攝影、樂器演奏等。

多花時間和家人朋友一起。 退休後與同事聯繫減少, 孩子們又大都因為工作原因在外奔波, 很多老人都會變得空虛寂寞。 建議老人自己多創造機會結識朋友, 主動與子女家人加強聯繫, 以有效改善心態, 緩解負面情緒。 一些老人雖然很想多跟子女待在一起, 但礙於子女忙碌的生活工作, 以及不同生活方式可能引發的矛盾, 對與子女同住存有心理障礙。

建議老人在保持健康的前提下,

盡可能多與子女溝通, 跟他們一起吃飯, 節假日一同外出, 將對孩子們的關愛和思念表達出來, 就能起到強化親情, 提升情緒的作用。

發揮餘熱, 服務社會。 曾經的單位骨幹, 退休後只能在家帶孫子;曾經的技術高工, 晚年卻空有本領“報國無門”。 老人的這種“賦閑”, 除了會讓自己覺得不習慣, 更是社會財富的一種浪費。 2011年, 美國著名調查諮詢公司蓋洛普的一項研究發現, 每天花更多時間在社區活動的老人相對更幸福, 也更少有壓力。

建議有能力的老人退休後多參加社區活動, 發揮餘熱。 如之前在單位是當領導的, 可以多組織社區老人一起做社區服務工作;如果退休前是技術骨幹, 不妨將自己技術中的實用部分傳授給其他老人;退休前是文藝骨幹的,

可以組織社區老人唱歌跳舞, 豐富晚年生活。

給自己存點錢。 在日漸完善的養老體系下, 存錢養老的作用似乎正在變弱。 但給自己存點錢, 能讓晚年生活顯得更遊刃有餘。 比如, 退休後有了更多時間, 老人正好可以把它利用起來, 完成年輕時未完成的目標, 如學彈鋼琴、去嚮往已久的地方旅遊。 所有這些願望的完成, 都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作保證。 此外, 年紀大了, 不代表就不能追求美了, 看到自己喜歡的衣服、首飾、小物件, 也需要有點閒錢供自己自由支配。 為自己存點錢, 不讓自己為“小錢”而困擾, 才能讓生活更加自如。

給自己找樂, 讓自己多笑。 退休後, 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難免滋生, 如果不能正確疏導,

就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所以老人一定要學會調節心情, 盡可能讓自己在面對各種變動時, 保持一顆平常心。 比如, 對於角色上的轉變, 對於生活節奏的變化, 對於人際關係的調整, 都需要用平和的心態理性面對。 平和心態還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 研究表明, 無論抑鬱或暴怒情緒, 都會增加罹患心臟病和腦卒中的風險。

建議老人多笑, 給自己找樂, 比如多看有意思的書、搞笑的電視節目、喜劇影視劇等。 研究證實, 僅僅觀看20分鐘的搞笑視頻, 就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的記憶力、降低應激激素水準、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只有理性看待自己的年齡, 才能找到有效的應對之法, 並從中獲得幸福和快樂。 衰老不可抗拒,

要正視自己的年齡變化, 60歲的人肯定不可能像20歲時那樣擁有青春活力, 但老年人也不必因此背上心理負擔, 正確的方法是做到認老而不服老。

老年人沒有年輕人的精力和體力, 但閱歷和經驗讓老人對世界有著更透徹和深刻的認識;面對危機和困難時, 老人的判斷更準確。 老人應該努力去學習和適應時下的生活環境, 結合自己的經驗, 在晚輩面臨困惑時給出意見和建議。

不服老不是一味逞強, 凡事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實際條件適可而止, 具有冒險性質或挑戰性過強的活動, 老年人最好不要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