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蠶豆莢殼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姚可成《食物本草》

【拼音名】Cán Dòu Jiá Ké

【英文名】pod of Broadbean

【別名】蠶豆黑殼。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蠶豆Vicia faba L.的果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cia faba L.

採收和儲藏:夏季果實成熟呈黑褐色時採收,

除去種子、雜質, 曬乾。 或取青莢殼鮮用。

【原形態】蠶豆 越年或一年生草本, 高30-180cm。 莖直立, 不分枝, 無毛。 偶數羽狀複葉;托葉大, 半箭頭狀, 邊緣白色膜質, 具疏鋸齒, 無毛, 葉軸頂端具退化卷鬚;小葉2-6枚, 葉片橢圓形或廣橢圓形至長形, 長4-8cm, 寬2.5-4cm, 先端圓形或鈍, 具細尖, 基部楔形, 全緣。 總狀花序腋生或單生, 總花梗極短;萼鐘狀, 膜質, 長約1.3cm, 5裂, 裂片披針形, 上面2裂片稍短;花冠蝶形, 白色, 具紅紫色斑紋, 旗瓣倒卵形, 先端鈍, 向基部漸狹, 翼瓣橢圓形, 先端圓, 基部作耳狀三角形, 一側有爪, 龍骨瓣三角狀半圓形, 有爪;雄蕊10, 二體;子房無柄, 無毛, 花枝先端背部有一叢白色髯毛。 莢果長圓形, 肥厚, 長5-10cm, 寬約2cm。 種子2-4顆, 橢圓形, 略扁平。

花期3-4月, 果期6-8月。

【生境分佈】全國各地廣為栽培。

【化學成份】果殼含β-[3-(β-D-吡喃葡萄糖氧基)-4-羥苯基]-L-丙氨酸{β-[3-(β-D-glucopyranosyloxy)-4-hydroxyphenyl]-L-alanine}, D-甘油酸(D-glyceric acid), 多巴(dopa)。

【藥理作用】豆莢所含甘油酸, 對兔皮下注身有利尿作用。

【性味】味苦;澀;性平

【歸經】心;肝經

【功能主治】止血;斂瘡。 主咯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手術出血;燒燙傷;天泡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 外用:適量, 炒炭研細末調敷。

【附方】①治天泡瘡:蠶豆黑殼, 燒灰存性, 研末, 加枯礬少許, 菜油調敷。 (《綱目拾遺》)②治天皰瘡、水火燙傷;蠶豆莢殼炒炭研細, 用麻油調敷。 (《上海常用中草藥》)

【各家論述】

1.姚可成《食物本草》:燒灰塗天泡瘡。

2.《現代實用中藥》:治一切出血。

【臨床應用】

用於止血, 對咯血、鼻衄、 尿血、消化道出血、手術野出血等, 均有療效。

1.煎劑;鮮豆莢半斤, 水煎,

每日2次分服。 用於中、小量咯血。

2.散劑:將蠶豆莢煎劑過濾、濃縮, 加熱乾燥後研粉。 日服3次, 每次0.5g。 用於鼻衄及血尿病人, 有暫時止血作 用。

3.注射液:用豆莢散劑製成20%注射液, 每日2次, 每次5ml, 肌肉注射。 用 於肺結核咯血。 也可用消毒沙布浸藥液直接用於手術野止血。 豆莢止血作用的原理, 有待進一步研究。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