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紅厚殼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于《唐本草》。

【拼音名】Hónɡ Hòu Ké

【英文名】Kalofilum Kathing, root of Kalofium

【別名】瓊崖海棠。

【來源】

藥材基源:為藤黃科植物紅厚殼的根、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lophyllum inophyllum L.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右採收,

根洗 淨, 切片,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紅厚殼 常綠喬木, 高5-12m。 樹皮暗褐色或灰褐色, 平滑;幼枝圓柱形。 單葉對生;葉柄粗壯, 長1-2.5cm;葉片厚革質, 橢圓形或寬橢圓形, 長8-15cm, 寬4-8cm, 先端鈍, 圓形或微缺, 基部鈍圓或寬楔形, 全緣或波狀, 兩面有光澤, 中脈在睚同凹下, 下麵隆起, 側脈細密與中脈近於垂直, 兩面隆起。 總狀花序或有時為圓錐花序, 生上部葉腋, 較葉為短;花兩性, 白色, 芳香, 直徑1.8-2.5cm;花梗長3-4cm;萼片4, 外方2枚較小, 先端凹陷, 內方2枚較大, 花瓣狀;花瓣4;雄蕊多數, 花絲基部合生成4束;子房近;圓形, 有柄, 花柱遠較雄蕊為長, 柱頭盾形。 核果球形, 直徑2.5-3cm, 成熟時黃色, 肉質。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地疏林中或常為栽培。

資源分佈:分佈于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地區。

【化學成份】

種子含海棠果內酯(calonhyllolide), 紅厚殼酯酸(calophyllic acid), 紅厚殼內酯(inophyllolide), 紅厚殼酮酸(inophylloidi Cid)A、A2、A3、B1、B2, 紅厚殼酸(calophynicacid), 無色矢車菊素(leucocyanidin), 鐵力木咕噸酮(mesuaxanthone)B, 紅厚殼素(calophyllin)B, 未成熟種子含有佳皮酸(cinnamic acid), 開環紅厚殼內酯(ponnalide),南方紅厚殼素(calaustralin)。

葉含多種紅厚殼內酯的衍生物及無羈萜(friedelin), 海棠果醛(canophyllal), 海棠果醇(canophyllol), 海棠果酸(canophyllic acid)等三萜類化合物。

花含楊梅樹皮素-7-葡萄糖甙(myricetin-7-glucoside), 楊梅樹皮素(myricetin)和槲皮素(quercetin)。 心材含無羈萜, 優咕噸酮(euxanthone)及其衍生物:如 1, 5, 6-三羥基咕噸酮(l, 5, 6-trihydroxyxanthone), l, 6-二羥基-5-甲氧基咕噸酮(buchanaxanthone), 2-(3, 3-’二甲基烯丙基)-1, 3, 5-三羥基(口占)噸酮[2-(3, 3-dimethylallyl)-l, 3, 5-trihydroxyxanthone], 2-(3, 3-二甲基烯丙基)-l, 3, 5, 6四羥基(口占)噸酮[2-(3, 3-dimethylallyl)-l, 3, 5, 6-tetrahydroxyxanthone], 巴西紅厚殼素(jacareubin), 6-去羥基巴西紅厚殼素(6-dehydroxyjacareubin), 2-(3-羥基-3-甲基丁基)-l, 3, 5, 6-四羥基(口占)噸酮[2-(3-hydroxy-3-methylbutyl)-1, 3, 5, 6-tetrahydroxyxanthone], l,5-二羥基-6-異戊烯基(口占)噸酮[6-(3-methyl-2-butenyl)-1, 5-dihydroxyxanthone], 1, 7-二羥基-3, 6-二甲氧基(口占)噸酮(l, 7-dihydroxy-3,6-dimethoxyanthone)。

樹皮中含β-穀甾醇(β-sitosterol), β-香樹脂醇(β-amyrin),

無羈萜醇(friedelinol)。

【性味】微苦澀;平

【歸經】肝;肺經

【功能主治】祛瘀止痛。 主風濕疼痛;跌打損傷;痛經;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服, 3-10g。 外用:鮮葉適量, 搗敷。

【各家論述】《證類本草》:本品味微苦, 性平, 有祛瘀止痛的功能。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