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健康

掌握養生四大精髓 健康又長壽

近幾年來養生熱的興起, 是有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的。

一是在全民奔小康的過程中, 人群老齡化很快到來, 健康長壽成為巨大的社會需求,

花錢買健康形成時尚。 這種現象, 在溫飽問題沒有解決以前, 是不可能出現的。

二是整個社會的健康理念、衛生觀念、醫學模式尚未發生新的轉換, 疾病醫學模式仍占主導地位, “預防為主”雖然作為衛生工作方針, 但一直沒有取得“為主”的實際地位, 養生保健長期處於自發狀態, 在巨大的社會需求面前表現得相當被動。

三是少數人嘩眾取寵、投機炒作的養生術乘機氾濫, 出現了一些歪門邪道。

中醫養生學的真髓是什麼?我想讓專家去做全面論述。 我這裡談幾點相關意見:

一、中醫養生學一方面需要堅持它的基本原則和核心內容, 又得和時代精神、環境變遷、現實生活相聯繫。 《黃帝內經》從“上古聖人之教”的高度指出,

“虛邪賊風, 避之有時, 恬淡虛無, 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 ”這個養生思想, 從自然環境因素到精神生理心理, 都提出了明確要求, 對當代社會生活中出現的過度緊張和疲勞綜合征, 具有極強的針對性。 現在所說的放鬆、放鬆、放鬆, 就是“恬淡虛無”的一部分。 但說歸說, 做歸做, 實際上卻很難踐行。 要做到徹底的放鬆, 從思想上根本放鬆, 沒有一定的思想基礎, 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 因為除了現實生活的激烈競爭以外, 中國人的傳統道德所讚賞的內斂、謙虛、韜光養晦、慎獨自守正在淡化和丟失, 現在宣導的是張揚、靚麗、崛起, “一個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追求一鳴驚人、一舉成名, 於是很難做到“志閑而少欲, 心安而不懼,
形勞而不倦”。

 

二、中醫養生學提示了人體養生保健、健康長壽, 提高生活品質和生存品質的一般規律, 但一般規律必須和個人的年齡、體質、健康狀態、生活習俗緊密結合, 找出適合自己的、個性化的養生之道來, 而不宜教條式地一般化、一刀切。 最好是要找出影響自身健康的基本因素和主要的因素,

以最有效的方式和最大的毅力戰而勝之。 在歷史上, 諸葛亮是最主張“恬淡虛無”的, 他沒法做到形勞而不倦, 只活到54歲。 曾國藩有很深的養生理論, 他提出“養生以少惱怒為本”就很有道理, 他提倡睡前用“極熱之水洗腳”也有效而易行, 但只活了62歲。 所以, 具有養生知識和能否真正踐行是有距離的。 我們提倡的正是知和行的結合

三、一個人的養生生活, 以適當為度。 過猶不及, 忽視養生不對, 刻意養生、過度養生也不好。 真正的養生生活是將養生理念自然地融化在日常生活中, 不露痕跡地、不故作姿態地成為生活節奏的一部分。 國醫大師陸廣莘告訴我, 于右任先生有一副對子(書法),

“不養生而壽, 處塵世亦仙”。 我認為說得真妙!于右任先生是辛亥革命老人, 1964年11月病逝於臺灣, 享年85歲, 也算是高夀了。 難道于右任先生本人真的不養生嗎?難道他真的不提倡養生嗎?不是。 他只是不專門地刻意去養生, 實際上過著符合生命規律的健康生活, 而且不論住在鄉村還是住在鬧市, 都盡可能地活得像神仙那樣逍遙自在。 這是最高境界的養生之道。

四、人們的養生生活, 應該從改善生活方式做起, 從最簡單、最細微處做起, 從青少年時代做起, 從日常生活的健康化做起。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要有自製能力。 所謂“持之以恆”, 就是一個恒心問題!人們常說, 邁開你的腿, 管住你的嘴。 我認為一個人能管住自己的嘴就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