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風寒風熱要如何對症治療?

中醫對人的身體都是以氣血研究為主的, 所以現在很多人經常會出現一些身體方面的疾病, 包括症狀, 中醫會把我們的身體歸為其他方面的因素, 所以氣血的健康以及身體的恢復都是讓中醫來辨別的, 風寒風熱是目前很常見的疾病, 風寒風熱主要是由於風邪外侵, 造成身體出現體虛, 並且會伴有肺熱, 也容易引發此病, 患者主要會表現出鼻腔搔癢, 流清鼻涕, 咳嗽痰多, 甚至有的時候會表現出四肢酸軟無力, 全身氣血不迴圈, 針對這種情況需要通過中醫的中藥, 根據症狀的表現, 症狀的組合,

選擇合適的調理方法。

風寒風熱怎麼回事

中醫學認為感冒是由於風邪乘人體禦邪能力不足時, 侵襲肺衛皮毛所致。 四時之中, 氣候失常, 如春應溫而反寒, 夏應熱而反冷等, 風邪易侵入人體而感冒, 甚至引起時行感冒。 引起感冒的原因, 雖以風邪為主,

但常有所兼夾。 臨床上以風寒、風熱兩種證候最為多見。 此外, 時令之暑、濕、燥邪也能雜感而為病。 故又有夾暑、夾濕、夾燥等不同兼證。

感冒除風邪侵襲外, 尚與體虛和不同素質有關。 肺有痰熱, 也易發為本病。 風邪入侵的病位主要在肺衛, 而時行感冒因其感受時邪較重, 而全身症狀比較明顯。 年老體弱者抗邪能力差, 外邪可由表入裡, 變生他病。 本病一般以實證居多, 如體虛感邪則為本虛標實之證。

外感風寒

症狀:鼻塞聲重, 鼻癢噴嚏, 流涕清稀, 咳嗽痰多清稀, 甚則發熱惡寒, 無汗頭疼, 肢體酸痛, 舌苔薄白, 脈浮緊。 治則:辛溫解表, 宣肺散寒

方藥:荊防敗毒散

荊芥、防風、柴胡、川芎、枳殼、羌活、獨活、茯苓、桔梗、前胡、甘草。

加減:風寒鬱閉較甚, 加麻黃、桂枝;

咳痰較甚者, 加杏仁、浙貝母。

風寒夾濕

症狀:惡寒少汗, 頭重如裹, 肢體關節酸楚疼痛, 咳嗽聲重, 鼻塞流涕, 舌苔白膩, 脈濡。 治則:疏風祛濕, 散寒解表。

方藥:羌活勝濕湯

羌活、獨活、槁本、防風、甘草、川芎、蔓荊子。

加減:無汗可加豆卷、蒼術;

痰多加半夏、陳皮。

外感風熱

症狀:發熱惡風, 或微惡寒, 頭痛, 鼻塞流濁涕, 咳嗽痰黃, 口乾渴, 咽喉紅腫疼痛, 舌邊尖紅, 苔薄黃, 脈浮數。 治則:辛涼解表, 宣肺散清熱。

方藥:銀翹散

銀花、連翹、桔梗、薄荷、竹葉、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鮮蘆根。

加減:鼻塞頭痛明顯, 加蒼耳子、辛夷、白芷;

咽痛較重, 加元參、馬勃、板蘭根;

口渴甚, 加天花粉;熱甚, 加黃芩。

風熱夾燥

症狀:發熱微惡風寒, 鼻咽乾燥, 咳嗽無痰或少痰, 頭身疼痛, 口幹而渴, 舌紅少津, 脈浮數。 治則:疏風清熱, 潤燥止咳

方藥:銀翹散合桑杏湯

銀花、連翹、竹葉、荊芥穗、牛蒡子、薄荷、淡豆豉、甘草、桔梗、蘆根、桑葉、杏仁、沙參、象貝、梔子皮、梨皮。

外寒內熱

症狀:惡寒無汗, 肢體酸痛, 心煩, 咳嗽氣急, 聲音嘶啞, 咽喉腫痛, 舌尖紅苔微黃,

脈數。 治則:宣肺散寒, 清熱止咳

方藥:麻杏石甘湯

麻黃、杏仁、生石膏、甘草。

加減:內熱較重, 加黃芩、梔子、蘆根;咳嗽重, 加前胡、桑白皮;肢體酸痛明顯, 加羌活、獨活。

外感暑濕

症狀:身熱微惡風寒, 少汗, 肢體酸重疼痛, 頭昏重而脹痛, 咳嗽痰粘, 鼻塞流涕, 胸脘痞悶,

噁心嘔吐, 口中粘膩, 口不渴或渴飲不多, 或心煩, 或大便不爽, 小便赤, 舌苔黃膩, 脈濡數。 治則:清暑祛濕, 宣肺解表。

方藥:五味香薷飲加味

香薷、扁豆、厚樸、茯苓、甘草、青蒿、山梔、鮮荷葉。

加減:若表濕偏重, 肢酸頭昏重者, 可加豆卷、藿香、佩蘭;裡濕偏重, 脘痞嘔甚者, 加蒼術、白蔻仁、清半夏、陳皮;裡熱盛而小便短赤者, 加六一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