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唱京劇 調節呼吸換來養生良效

隨著經濟的發展, 社會的進步, 京劇似乎已經只是屬於老一輩人的藝術了, 現在的年輕人似乎沒有多少個喜歡聽京劇, 唱京劇的。 可是你知道嗎?唱京劇非常講究氣和力, 這對於我們日常養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麵為你一一道來。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藝術, 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 演唱京劇能帶來青春活力, 具有養生之妙用。

我們知道, 氣乃人之根本, 氣足則血盛, 無氣則無力。 演唱京劇最講換氣和用力, 這本身就是對人體內精、氣、神的培養, 以增強真氣運行, 使之調整陰陽, 方可氣力充足。 演唱京劇需一呼一吸,

在氣功中稱之為虛實陰陽, 吸為納(陰), 呼為吐(陽), 唱腔中所需的長呼短吸的氣口, 正是氣功行使所說的“功”力。

演唱京劇, 講的是氣沉丹田(腹式呼吸法), 借鼻音而串腦後音引起共鳴, 這就必然牽動丹田之氣, 由會陰穴升經腎俞穴, 穿玉枕穴直沖百會穴回上齒齦。 這一升一降正是氣功所說的“周天”運行, 能使任、督兩脈自然貫通, 有助於調整脈搏頻率和人體的內部功能, 有益於人體健康。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悅耳的音樂, 通過感官傳到大腦, 能使人體分泌出一種有益於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醯膽鹼等物質, 可以對人體的內腦和軀體產生重要的調節作用。 京劇藝術中不同的唱腔板式和曲調, 剛柔相濟和陰陽虛實的變幻能使人飄然欲仙,

得到一種美妙的享受。

比如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打虎上山”選段, 由武場打擊樂引出管弦樂隊前奏曲, 把聽眾引入茫茫的林海雪原。 京胡進入管弦樂曲後奏出“二黃導板”:“穿林海, 跨雪原, 氣衝霄漢。 ”這句高昂的“漢”字托腔, 氣勢磅礴, 展示了未出場的楊子榮形象。 緊接著馬舞引出楊子榮唱“二黃回龍”及“原板”唱腔, 傾訴對祖國大好山河和民族的熱愛。 最後一句“搗匪巢定叫他地覆天翻”, 又以“翻”字托腔結束, 使觀者無不受劇情和音樂的感染。 此時觀眾已完全融入劇情, 排除了雜念與煩惱, 獲得精神上的美感。

京劇藝術是在文人薈萃的京都發展起來的, 其唱詞簡練, 詞彙豐富, 要求合轍押韻, 講究四聲(平上去入)、五音(唇齒牙舌喉),

上口(中州湖廣)字聲, 念分韻白、京白、方言等幾種語言法, 韻味近乎吟誦。 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步身法), 服裝臉譜無不完備。 吐字要求字音準確、急徐有致、抑揚頓挫、感情層次分明;行腔韻味要求“行如滾珠、托入雲中”, 使聞者清心悅耳, 陶冶情操勝如聽禪。

此外, 京劇的表演方式體現著傳統太極的演變模式, 無論舞臺上的圓場、臺步、雲手和身段, 都是大圓圈套小圓圈無處不圓的變化, 每一招式都包含著太極八卦陰陽變幻的內涵。 京劇聲韻的五聲, 即唇音、舌音、齒音、牙音、喉音, 與宮、商、角、徵、羽及陰陽五行的生克關係相互聯繫。 根據馬禮堂先生的六字訣養生法:“春噓明目夏呵心, 秋咽冬吹肺腎寧。 四季常呼脾化食,

三焦嘻出熱難停”。 《醫宗今鑒》所載的五聲理論及五行“周而復始, 如環無端, 產生萬物”等理法, 對進一步探討京劇藝術的養生奧秘有著更深的意義。

人的疲勞、衰老和疾病大都是精神因數所致, 練氣功或聽音樂, 尤其是表演和欣賞高雅藝術(如京劇), 可以增加大腦的良性刺激, 使人的形象思維、推理思維和靈感相互作用而心醉神迷, 促進身心健康, 達到防病、健身、益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