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白花鬼針草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Bái Huā Guǐ Zhēn Cǎo

【別名】金杯銀盞、金盞銀盆、盲腸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白花鬼針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idens pilosa L.var .radiata Sch.-Bip. [B. pilosa L.var .albiflora Maxim.; B.pilosa L.var .minor (Bl.) Scherff]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

切段曬干。

【原形態】白花鬼針草 一年生直立草本, 高30-100cm。 莖鈍四棱形, 無毛或上部被極稀的柔毛。 莖下部葉較小, 3裂或不分裂, 通常在開花前枯萎;中部葉具長1.5-5cm無翅的柄, 三出;小葉常為3格, 很少為具5(-7)小葉的羽狀復葉, 兩側小葉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 長2-4.5cm, 寬1.5-2.5cm, 先端銳尖, 基部近圓形或闊楔形, 有時偏斜, 不對稀, 邊緣有鋸齒, 頂生小葉較磊, 長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 長3.5-7cm, 先端漸尖, 基部漸狹或近圓形, 具長1-2cm的柄, 邊緣鋸齒, 上部葉小, 3裂或不分裂, 條狀披針形。 頭大辯論花序有長1-6(果時長3-10)cm的花序梗;總苞苞片7-8枚, 條狀匙形, 外層托片披針形, 內層條狀披針形;舌狀花5-7枚, 舌片橢圓狀倒卵形, 白色, 長5-8mm, 寬3.5-5mm, 先端鈍或有缺刻;盤花筒狀, 長約4.5mm, 冠檐5齒裂。 瘦果黑色,

條形, 長7-13mm, 先端芒刺3-4枚, 長1.5-2.5mm, 具倒刺毛。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村旁、路邊及臨野。

資源分布:分布于化東、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干燥藥材呈條狀。 莖鈍四棱形。 下部葉3裂或不分裂;中部葉具柄, 三出, 小葉3枚, 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 先端銳尖, 基部近圓形或闊楔形, 不對稱, 邊緣具鋸齒。 頭狀花序邊緣具舌狀花5-7枚, 舌片橢圓狀倒卵形, 長5-8mm, 寬3-5mm, 黃白色, 先端鈍或有缺刻。 氣微, 味微苦。

【性味】味甘;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退黃。 主感冒發熱;風濕痹痛;濕熱黃疸;癰腫瘡癤。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