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柳葉鬼針草的功效與作用

柳葉鬼針草

【出處】始載于《東北植物檢索表》。

【拼音名】Liǔ Yè Guǐ Zhēn Cǎo

【英文名】Spanishneedles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柳葉鬼針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idens cernua L.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柳地鬼針草 一年生草本, 高10-90cm。 生於岸上的有主莖, 中上部分枝, 節間較長, 生於水中的常自基部分枝, 節間短, 主莖不明顯。 莖近圓柱形, 麥稈色或帶紫色, 無毛或嫩枝上具疏毛。 單葉對生, 極少輪生;能常無柄;葉不分裂, 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 長3-14cm, 寬0.5-3cm, 先端漸尖, 按針形至線狀披針形, 長3--14cm, 寬0.5-3cm, 先端漸尖, 中部以下漸狹, 基部半抱莖狀, 邊緣具疏鋸齒,

兩面稍粗糙。 頭狀花序草生, 連同總苞苞片經達4cm, 高0.6-1.2cm, 開花時下垂, 有較長的花序梗;總苞盤狀, 外層苞片5-8枚, 線狀披針形, 葉狀, 內層苞片膜質, 長橢圓形或倒卵形, 背面黑色條紋, 具黃色膜質邊緣;托葉線狀披針形, 透明, 先端帶黃色, 背面有數條褐色縱條紋;舌狀花黃色, 卵狀橢圓形, 長8-12mm, 寬3-5mm, 先端銳尖或有2-3個小齒, 盤花兩性, 筒狀, 花冠管細窄, 冠簷擴大呈壺狀, 先端5齒裂。 瘦果狹楔形, 具4棱, 棱有倒刺毛, 先端芒剌4枚, 有倒剌毛。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草甸及沼澤邊緣, 有時沉生於水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東北、華北、甘肅、四川、雲南、醛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莖呈圓柱形, 表面麥稈色或帶紫色。 單葉對生, 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 長3-14cm, 寬5-300mm, 基部半抱莖狀, 葉緣具疏鋮齒,

兩面稍粗糙, 無毛。 頭狀花序單生於莖枝端;苞片葉狀;托葉條狀披針形, 膜質, 透明。 花冠頂端5齒裂。 氣微, 味淡。

【化學成份】柳葉鬼針草中含鞣質(tannins)4.5%-5.8%, 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 即維生素 C)121。 7mg%-139.3mg%, 胡蘿蔔素(carotene)0.4%-1.5mg%, 黃酮類化合物(flavonoides)0.5%-2.8%和精油(essential oil)[1]。 黃酮類化合物為紫黃素-7-O-β-D-葡萄糖甙(butin-7-=O-β-D-glucoside), 異奧卡O-β-D-葡萄糖(isookanin-7-O-β-D-glucoside), 槲皮甙(quercitrin), 硫黃菊甙(sulfurein), 海生菊甙(maritimetin)[2]。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利血;利尿。 主腹瀉;痢疾;咽喉腫痛;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癰腫瘡毒;小便淋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15g。 外用:適量, 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苦, 性平。 有清熱解毒, 活血利尿的功能。 用於腹瀉痢疾、咽喉腫痛、跌打損傷、風濕疼痛、癰腫瘡毒。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