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骨質疏鬆如何預防?對抗骨松5大營養素不可缺

骨質疏鬆易導致骨折 小心脊椎骨壓迫神經

隨著醫療照護的進步, 人類平均壽命延長, 骨質疏鬆已僅次於新血管疾病, 是全球第二大流行病。

骨質疏鬆症容易導致骨折, 最容易發生骨折的部位為手腕、髖關節及脊椎骨。 此外, 骨質疏鬆症患者的身高會逐漸變矮, 嚴重者甚至會駝背、大小便困難等症狀, 脊椎骨的壓塌則會壓迫到神經, 造成肌肉無力、疼痛。

懷孕與哺乳期 應特別注意補充鈣及維生素D

停經後的婦女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率約為25%, 隨年紀增加而增加機率。 大約1/3的臺灣婦女, 在一生之中會發生一次脊柱體、髖關節或者腕關節的骨折, 男性也有1/5的風險。 尤其, 懷孕與哺乳期須注意鈣及維生素D的補充, 維生素D3可以有效降低骨折風險並提升骨密度。 較瘦小媽媽懷孕時, 未補充鈣, 產後又喂母奶, 可能發生背痛、駝背、身高變矮的骨松性脊椎骨折。

一般懷孕或哺乳時期婦女補充1000mg鈣, 可增加腰椎骨密度, 胎兒也可增加骨密度;並可降低0.65倍高血壓發生、0.45倍子癲前症和0.76倍早產發生。

容易骨質疏鬆的族群

年齡超過35歲者。 更年期後婦女、卵巢切除婦女。 吸煙、飲酒過量者。 時常飲用咖啡、茶者。 缺乏運動者或長期臥床。

正值懷孕期間者。 長期服用藥物,如胃藥、類固醇、利尿劑、抗凝血劑、抗癲癇藥物者。 患有心臟病、肝病、腎病、腎結石、糖尿病、高血鈣、甲狀腺機能亢進、副甲狀腺機能過盛、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者、長期貧血者。 如果符合上述任一選項, 可能為骨質疏鬆的高危選群, 建議至醫院進一步檢查骨質密度, 並開啟“預防保健”的健康旅程。

預防骨質疏鬆之2大重點

均衡的營養:

日常飲食中, 可適度食用一些高鈣食物, 如乳酪類、小魚乾、沙丁魚、髮菜、豆類、深綠色蔬菜、芝麻、金針、海藻、海帶、香菇等。 必要時可適量服用鈣片補充。

適量的運動:

運動可以促進骨骼血流量及耐受力, 進而提高骨密度, 並能改善身體的協調能力, 減少跌倒發生的機會或傷害。

適當的“負重運動”, 如散步、快走、騎腳踏車、球類運動、太極拳等;尤其是戶外運動, 借由陽光的照射可以活化維生素D, 有助於鈣質的吸收。

預防骨質疏鬆的注意事項

1、攝取適量鈣及維他命D3(每日曬太陽20分鐘)。

2、避免過度節食(BMI值不要太低)。

3、不食用太鹹及含磷、蛋白質、咖啡因過量的食物。

4、避免賀爾蒙不足(更年期婦女積極治療)。

5、避免會增加骨鈣吸收的藥物(類固醇等)。

6、飲酒不過量。

7、不抽煙。

8、多運動以增加柔軟度及肌肉力量。

9、保持正確知識, 改善身體的平衡度。

10、定期做骨密度檢查。

停經婦女容易因骨松釀成骨折

骨松骨折好發族群為停經婦女, 不只補鈣, 仍要補充維生素D3, 因為維生素D3可幫助鈣吸收, 且每日補充800-1000IU, 可讓體內維生素D達充足, 有效預防骨質與跌倒發生。 每天鈣的需要量, 一般正常成年人800-1000毫克, 更年期婦女1000毫克, 吃鈣片時間最好在飯前1小時, 或飯後2小時或睡前(避免食物影響胃腸道吸收鈣)。 每日鈣超過1,200~1,500毫克, 則對身體無更大益處。

【健康小知識】

1、鈣:適度補充鈣, 有助於造骨及減緩骨質流失, 有助維持骨骼與牙齒的健康。 以及有助於肌肉與心臟的正常收縮及神經的感應性。

2、維生素D:維生素D能增進鈣吸收, 促進釋放骨鈣, 以維持血鈣平衡, 以及減低髖骨骨折風險, 有效降低骨折風險並提升骨密度。

3、鎂:鎂是主宰骨骼是否容易脆裂骨折的最重要礦物質。 依臨床證實,最適當鈣與鎂的含量比是2:1的黃金比例。

4、鋅:鋅主要扮演骨骼形成的角色,支援免疫系統有助於維持正常味覺與食慾。

5、B群:維生素B1-有助於維持能量正常代謝,幫助維持心臟、神經系統。維生素B6-增進神經系統的健康。維生素B12-增進神經系統的健康,並刺激成骨細胞,可減低髖骨骨折風險。

依臨床證實,最適當鈣與鎂的含量比是2:1的黃金比例。

4、鋅:鋅主要扮演骨骼形成的角色,支援免疫系統有助於維持正常味覺與食慾。

5、B群:維生素B1-有助於維持能量正常代謝,幫助維持心臟、神經系統。維生素B6-增進神經系統的健康。維生素B12-增進神經系統的健康,並刺激成骨細胞,可減低髖骨骨折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