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柯蒲木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拼音名】Kē Pú Mù

【別名】蕊木、老鴉檬果、梅桂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夾竹桃科植物雲南蕊木的果實、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opsia officinalis Tsiang et P.T.Li

採收和儲藏:秋季收果實, 葉全年可采, 曬乾。

【原形態】喬木。 樹皮灰褐色, 具乳汁;葉腋間及葉腋內有鑽狀腺體, 淡黃色。 葉對生;葉柄粗壯, 長1-1.5cm;葉片堅紙質, 橢圓形至長橢圓形, 長12-17cm, 寬3.5-5.5cm, 先端短漸尖, 基部楔形, 無毛或幼葉略有微毛;側脈每邊約20條。 聚傘花序複總狀, 分二叉, 著花42朵, 總花梗粗壯, 長達14cm;苞片與小苞片無毛;花萼5深裂, 裂片雙蓋覆瓦狀排列, 兩面無毛, 僅邊緣有睫毛, 外邊具1個黑色腺體;花冠白色,

高腳碟狀, 花冠筒近頂部膨大, 內被長柔毛, 花冠裂片5, 向右覆蓋;雄蕊5, 著生於花冠筒喉部;花盤為2枚條狀披針形的舌狀片所組成, 與心皮互生, 長過心皮;心皮離生。 花柱長約2.5cm, 柱頭加厚, 先端短2裂。 核果橢圓形, 成熟時黑色。 種子2顆。 花期4-9月, 果期9-12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800m山間疏林中或山地路旁。

資源分佈:分佈于雲南等地。

【化學成份】從雲南蕊木的果實中分離得到16種生物鹼, 鑒定了13種化合物:象牙仔欖樹寧堿(eburnamenine), 柯蒲木酮堿(kopsanone), 5, 18-二氧代柯蒲烷(5, 18-dioxokopsane), 多果樹醯胺(kopsinilamine), 柯蒲木寧堿(kopsinine), 多果樹堿(pleio-carpine), 柯蒲木胺(kopsamine), N-甲酯基-12-甲氧基柯蒲木那林堿(N-carbomethoxy-12-methoxykopsinaline), N-甲酯基-11, 12-二甲氧基柯蒲木那林堿(N-carbomethoxy-11, 12-dimethoxykop-sinaline), 右旋異形蔓長春花胺(vincadifformine), N-甲酯基-11-羥基-12-甲氧基柯蒲木那林堿(N-carbomethoxy-11-hydroxy-12-methoxy-kopsinaline),

N-甲酯基-11-甲氧基-12-羥基柯蒲木那林堿(N-carbomethoxy-11-methoxy-12-hydroxykopsinaline), N-氧化柯蒲木胺(kopsamine N-oxide)[1]。

【藥理作用】保肝作用 柯蒲木寧堿提前24h灌服200mg/kg兩次(間隔8h)對四氯化碳(CCl4)所致小鼠血清丙氨酸轉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轉氨酶(AST)升高均有顯著抑制作用, 先以CCl4引起肝損傷後再灌服柯蒲木寧堿也具有明顯治療效果, 可使ALT顯著降低, 嗜酸性變、脂肪變性、炎細胞浸潤及氣球樣變等肝臟病理損傷也顯著減輕, 但對肝三醯甘油的蓄積無拮抗效果, 對於醋氨酚、硫代乙酸胺、潑尼松等所致小鼠肝損傷也均有明顯保護效果, 其中對硫代乙酸胺所致三醯甘油升高也有一定降低作用。 同劑量柯蒲木寧堿連續給藥7d對正常小鼠肝臟AIT和AST、醛縮酶以及血清ALT活性均無明顯影響。 0.5μmol/L濃度的柯蒲木甯堿於體外對正常或CCl4中毒小鼠肝AIT活性也無明顯影響;但其20mg/kg灌服3d,

即可使肝切除小鼠再生肝重量明顯增加, 整個肝臟的蛋白質和DNA RNA含量明顯增加[1]。 在體外1mmol/L。 的柯蒲木寧堿能明顯抑制CCl4所致大鼠肝微粒體丙二醛(MDA)的生成, 甲吡酮可明顯拮抗柯蒲木寧堿的抑制MDA生成作用, 表明其抗CCl4脂質過氧化作用可能是通過啟動細胞色素P-450而實現的。 提前24h灌眼可明顯降低CCl4。 所致肝臟共軛雙烯物的升高, 但柯蒲木寧堿對14CCl4與肝微粒體脂質和蛋白質黃價結合的抑制作用較弱, 提示其抗CCl4肝損傷的作用機制可能主要是陰斷了CCl4對膜結構的損傷作用[2]。

【性味】苦;辛;性平, 有毒

【功能主治】消炎止痛;祛風活絡。 主咽喉腫痛;風濕痹痛;四肢麻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6g;或泡酒飲。

外用:適量, 葉煎水洗。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