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尖山橙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Jiān Shān Chénɡ

【別名】乳藤、竹藤、藤皮黃、乳汁藤、雞腿果、石芽楓、岩山枝、黃狗合藤、駁筋樹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夾竹桃科植物尖山橙的枝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lodinus fusiformis Champ.ex Benth.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 切段, 曬乾。

【原形態】粗壯木質藤本。 全株具乳汁;莖皮灰褐色;幼枝、嫩葉、葉柄、花序被短微毛, 漸變無毛。 葉對生, 近革質;葉柄長4-6mm;葉片橢圓形或長橢圓形, 稀橢圓狀披針形, 長4.5-12m, 寬1-5.3cm;先端漸尖, 基部楔形至圓形, 側脈每邊15條, 向上斜升到葉緣網結。 頂生聚傘花序, 有花6-12朵, 長3-5cm;花窖5深裂, 裂片長圓形, 先端急尖;花冠白色, 高腳碟狀, 花冠裂片5, 長卵圓形或倒披針形,

比花冠筒長, 向左覆蓋, 偏斜不正;副花冠鱗片狀, 鱗片先端2-3裂;雄蕊5, 著生於花冠筒下部。 漿果橢圓形, 橙紅色, 先端短尖, 基部圓形或鈍, 長3.5-5.3cm, 直徑2.2-4cm。 種子壓扁, 近圓形或長圓形, 邊緣不規則波狀。 花期4-9月, 果期6月至翌年3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00-1400m的山地疏林中或山坡路旁。

資源分佈:分佈于廣東、海南、廣西和貴州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條圓柱形, 嫩枝、葉具毛茸, 莖枝多木化。 單葉對生, 葉片橢圓形, 長可達12cm, 先端漸尖, 基部楔形, 全緣, 葉脈於下表面微突起。 質較厚。 有時可見花或果實。 花淡黃棕色或類白色, 高腳碟狀。 果實紡錘形, 皺縮, 長3.5-6cm, 直徑約3cm, 橙黃色, 頂端具短尖。 氣微, 味微苦。

【化學成份】從尖山橙的全植物中分離得到15種生物鹼:11,

19(R).二羥基他波寧[11, 19(R)-dihydroxy tabersonine], 11羥基-14, 15a-環氧他波寧(11-hydroxy-l4, 15a-epoxy tilbersonine), Nb-氧化攀援山橙堿(scandine Nb-oxide), 攀援山橙堿(scandine), 摩洛斯堪多靈堿(mo1oscandOnine), 10-羥基攀援山橙堿(10-ydroxyscandine), 柯蒲木寧堿(kopsinine), 15a-羥基柯蒲木寧堿(15a-hydroxykopsinine), 印度鴨腳樹堿(venalstonine), 他波寧(tabersonine), 11-甲氧基他波寧(11-methoxytabersonine), 11-羥基他波寧(11-hydroxytabersonine), 土波台文堿(tubetaiwine), 長春尼寧(vindolinine), 去乙醯基匹克拉林堿(deacetylpicraline)。

【性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濕;活血。 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9g。

【注意】果實有毒, 誤食可導致嘔吐。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