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驚呆!裝嫩竟是一種心理疾病

現社會有不少成年人, 說話辦事都帶著孩子氣, 希望回到孩子的世界。 如果這種心態繼續發展下去, 就會處於幻想之中, 不想長大。

這種極端形式的心理就叫做“彼得·潘綜合症”, 是一種心理疾病。

生活中的“彼得·潘”

有一位30多歲的男士每天下班後沉迷在電子遊戲中, 平時工作中也總是玩玩鬧鬧的, 許多同事都說他像個“大小孩”, 總是得哄著他。 他在工作上沒有一點進取心, 不順心的時候就亂發脾氣, 讓人無法忍受。

這類人給人總體感覺是心理年齡比實際年齡小得多, 他的外表、姿勢、舉止都比較幼稚, 動作讓人感覺比較做作, 好像很天真的樣子。 因為病人把自己的定位是比較小的, 而且不願意以一個成人的標準去看待自己。 他感興趣的大部分都是同學聚會、朋友生日、一起出去玩兒等等, 但是對個人將來的前途、婚姻設想得很少, 話題都是在玩樂、交朋友以及互相鬥氣兒等一些小的矛盾上, 很少談及自己對將來的一些規劃, 他沒有長遠的打算, 只在意眼前的玩樂。 通常病人的歲數都已經二十五六歲了, 甚至三四十歲的人都有, 所以主要體現在外表和內心的一些信念、想法、價值觀方面比同齡的人要差很多。

“彼得·潘”與家庭教育有關

“彼得·潘綜合征”的形成與家庭環境教育有很大關係。 有的孩子都20多歲了, 在家裡什麼都不做, 只是要求父母為他做這做那, 如果一旦沒有給他做好, 就大發雷霆, 覺得家長沒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 自己則對父母漠不關心,

沒有意識去照顧父母。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非常依賴別人, 習慣於讓別人來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希望別人能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同時又以自我為中心, 任性而又自戀。 他們潛意識當中拒絕成長, 因為長大後要肩負很多責任, 不敢去面對, 所以就拒絕成長, 退守到很小的年齡, 認為那樣很安全, 別人可以照顧自己, 出了問題別人也不會過分地追究, 這是一種不敢承擔責任的表現。

面對現實, 走出“永無鄉”

這類人本身想要自由, 覺得周圍的人不信任他, 但是他自己幼稚的做法無法讓人放心, 所以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建立責任感。 而且要使他面對現實, 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逐漸地從意識上督促他成長起來, 對自己負責任, 更好地去適應社會, 這樣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