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佛教養生論之動與靜

在中國少林寺是佛家的代表, 少林寺僧人的養生論, 更是少林寺高曾多年健身養生的經驗, 是實踐過程總結積累的, 總體而言歸納總結為兩個字,

那就是動和靜。

動就是人的形體身子要動, 靜是心、腦、精神境界要靜。 用哲學的語言來表達就是“形而上者靜, 形而下者動”。 靜, 靜禪、靜心、靜腦。 佛家認為坐禪的本身是一種內氣功, 坐禪可以使“經絡疏通, 氣血暢通, 陰陽平衡, 衛固宗壯, 真氣充盈”。 通過坐禪也就達到“養身健體, 防治疾病, 益壽延年”的作用。 所以不能把坐禪看成單一的信仰行為, 而是靜中有動, 動中有靜修身養性, 健身強體的運動。 靜心的理論基礎是中醫的“心為五臟之首”, 少林寺僧認為靜能養心, 心靜即能少病, 靜能養心, 靜腦就是控七情, 寡六欲, 精神狀態的疾病都是“思維雜亂所致”, 強調“腦心靜, 思必純”。

佛家養生精神務靜的同時強調形體要動,

少林僧多是武僧, 練武是一項基本功, 把武術的目的定位於“健身延壽”, 把艱苦條件溶于練武之中, 要求“夏練三伏, 冬練三九”, 堅持不懈, 作到“武不離身, 身不離武”。 但更重視平時的運動, 如散步, 走動, 還有自己獨創性的一套運動。 早上四更起床作擴胸運動, 具體方法是:並步站立, 兩膝繃直, 兩手向兩側平展, 然後向上, 再向下按。 在兩手下按和向前彎屈的同時, 用力呼氣, 呼盡肺內的陳舊廢氣, 然後兩手離地, 緩緩向上, 向兩側伸展, 擴胸, 最後稍向後仰, 兩手隨之向上, 向後環展, 在兩手開始向上環展的同時, 用力吸入新鮮空氣, 依此法反復做五至十次, 堅持不懈,天天如一, 這樣做的目的是以達到“吸新泄舊”。

除此之外, 還要堅持冷水浴和曬太陽,

“陰者悶, 陽者暢”, 僧人養生特別強調的是回歸自然。 所謂回歸自然也就是自然健身, 在大自然的環境中走、浴、曬、練, 都離不開光、熱、水、氣, 人體在自然界新陳代謝。 這種利用自然的健身養生達到的目標是“內壯外瘦”。

飲食上, 飲白開水, 用金銀花、連翹泡水, 以五穀雜糧為主食, 講究“日餐三變, 七日大變”突出一個雜字, 就是多樣性。 定時、定量, 不暴飲暴食, 不吃剩菜剩飯。 僧人的生活方式和俗人不同, 例如素食、單身、坐禪唸經等, 他們的的養生經驗和方法也有其獨特之處。 “內壯外瘦”就值得研究吸收, 他可以避免現代生活帶來的一些所謂“富貴病”, 如營養過剩、肥胖症、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等。

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少林紮根並發展成了自己獨特的一面,

上面的動靜之論, 將人與自然相融。 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與時代不同, 佛教養生之道卻可因人、因地、因時合理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