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解表藥柴胡解熱抗病毒鎮咳

柴胡為傘形科植物柴胡(北柴胡)和狹葉柴胡(南柴胡)的根或全草。 中醫認為, 柴胡性味苦、辛, 微寒, 可入心包絡經、肝經、三焦經、膽經,

其主要功效是和解退熱、疏肝解鬱、升舉陽氣。 臨床實踐表明, 柴胡是一味治療感冒的良藥, 且對全面緩解感冒症狀具有極佳的療效。

歷代醫家認為, 柴胡味薄性升發, 功擅透表泄熱, 是治療邪入少陽半表半裡所致的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口苦咽幹、頭暈目眩之症的要藥。 西醫認為, 感冒是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其主要症狀有發熱、畏寒、流涕、咽痛、頭暈、頭痛、食欲減退等。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 柴胡之所以能防治感冒主要在於其具有以下幾種功效

1、解熱作用

柴胡中含有柴胡皂甙和揮發油, 對多種原因引起的發熱均有明顯的解熱作用, 且具有毒性低、退熱迅速的特點。

2、抗菌抗病毒作用

據研究證實, 柴胡除具有抑制流感桿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外,

對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也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因此, 柴胡不僅能夠用於治療感冒, 對感冒引起的各種感染, 如流行性腮腺炎、肺炎、急性支氣管炎等都有較好的療效。

3、鎮咳作用

柴胡中的柴胡皂甙有很強的鎮咳作用,

其鎮咳作用與西藥相當, 但卻沒有西藥所具有的胃腸道反應和成癮性。

4、調節免疫功能作用

柴胡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增強防病、抗病能力, 同時又能預防和治療由感冒引起的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另外, 它還有一定的鎮痛作用。

在臨床上, 用柴胡治療感冒已有兩千年的歷史, 其常用方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 取柴胡、半夏、生薑各9克, 黃芩6克, 人參、甘草各3克, 大棗12枚, 每日一劑, 用水煎服, 早晚各服一次。 此方主要治療邪入少陽所致的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嘔吐等症。

2、正柴胡飲(出自《景嶽全書》) 柴胡9克, 陳皮、芍藥各6克, 防風、甘草各3克, 生薑4片, 每日一劑, 用水煎服, 早晚各服一次。 此方主要治療外感風寒所出現的發熱惡寒、頭痛身疼等症。

3、柴胡甘草湯(出自《許學士本事方》) 柴胡12克, 甘草3克, 每日一劑, 用水煎服, 早晚各服一次。 此方主要治療傷寒餘熱未退, 邪入經絡, 體瘦肌熱等症。

需要說明的是, 在應用上述幾則方藥時可根據患者的病情隨症加減, 如患者頭身疼痛嚴重時可加葛根、羌活、白芷 咳嗽痰多時可加桔梗、杏仁 口苦、目赤時可加黃芩、夏枯草 嘔吐頻繁時可加枳實、竹茹等。 柴胡的一次用量通常為3~10克, 為減低其升發之性, 宜用醋制柴胡。 此外, 因柴胡有升發之性, 有真陰虧損、肝陽上亢之症者(如高血壓等病患者)應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