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被過分神話
太極拳可以養生, 又可以搏擊, 是全世界最多人練習的運動之一。 很多人受益於養生, 但具高水準技擊者, 可能沒有幾個。 令人驚訝的是, 很多人相信名師的表演真的能隔空推人, 或觸手即僕, 或發人於尋丈之外。
“文無第一, 武無第二”的觀念, 或多或少影響著每一個練武人。 習武者要打得好、增加戰鬥意識, 就必須有這個“武無第二”的自信。 然而, 這個觀念也阻礙了新知識和新經驗的汲取, 容易錯過學習更好技術的機會。
舊日練武求真打實戰
要練好太極拳, 一個好的師傅是必要的。 可是, 這個年頭明師難求,
然而, 名師不一定明白拳理。
與時並進宜更名“太極操”
太極拳由原初以生死相搏的技術, 演變成今日以表演為主的運動, 看來很自然。 但是, 既然太極拳仍被稱作太極拳, 那就跟別的運動有所不同。 如果說太極拳要摒棄技擊不談, 僅談養生, 那就失去拳之所謂拳的根本意義, 不如乾脆改個名字叫“太極操”算了, 太極操可以不談搏擊。
不過, 太極操還得要把傳統太極拳式子改一改, 因為前賢遺留下來的搏擊技巧, 依然顯露在動作之中。 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焦國瑞自創“太極氣功十八式”, 真正就借一些簡單動作來演繹“太極”和“氣功”。 名稱與技擊無關, 你就不能以拳術批評, 只能看它是否做到“太極”境界, 是否練出“氣”來。 這套“太極氣功十八式”流傳到歐洲, 竟然被視若珍寶。 今天它有“正統氣功”的江湖地位, 是耶非耶, 筆者另文討論, 但太極拳文化要來一個非技擊的變身, 就應該走這條路。
表演會的江湖棍騙術
時下追求太極拳技擊的人著實不少, 只是現代人對太極拳技擊的運用過分神化。 這個現象可能與“打得少”的現代武林有關, 而太極拳背負著高遠的哲學境界也是主因之一。 很多太極拳講座 或表演會中, 太極拳師傅喜歡展_示“隔山打牛”、“淩空勁”、“觸手 “即僕”、“一指神功”等神奇技巧。 當然, 我們不能否定真有太極拳高手猶如電影《太極張三豐》中李連傑出神人化的搏擊術, 但世上卻沒有一種技擊可以隔空打人。
表演會所示範的“淩空勁”, 只是江湖棍騙術, 重要的還是那個精乖伶俐的下靶(被攻擊的一方叫下靶)。 又有一些列隊成人龍、雙手往前推, 一個接一個, 最後一位承著十幾個大漢的推力, 都不如大師輕盈的一抖, 十幾個大漢被大師彈開。 , 後面的人往後飛滾, 弄得七零八落。 這些震撼場面, 大有可能騙到三兩個上前報名隨學的觀眾。 最常見、也是最容易被人誤信為“真功夫”的表演, 就是雙方架起搏擊式之後, 大師一指點下去, 乖學生便往後飛彈。 這個一觸即僕, 勢必引來熱烈的掌聲。
自欺欺人的功夫秘傳
如果這種功夫當真如此厲害, 運用於擂臺搏擊, 必毀於無形。 我們可以問, 他們為何不訓練一兩個徒弟上KI(綜合格鬥)、BJJ(巴西格雷西柔術),
這樣的提問當然不會有答案, 棍騙也不會愚蠢至出來搏擊。 其實, 臺上大師為何能把你推倒?技巧而已。
當然, 那些技巧也需要練習, 要做到不暴露瑕疵最少為好。 然這些技巧, 絕不是十年嚴格太極拳訓練後才到位的功夫, 那怕你只有一小時, 我肯定你亦可搖身一變而成為大師。 正如魔術師知道一些技巧, 而你卻蒙在鼓裡一樣。 當你瞭解後, 經過簡單的技巧訓練, 你也能成為出色的魔術師。
發勁要爽要脆,對方必須站如衣架。推衣架的道理是,架是硬的,你可以在任何一點發放。玄妙的發勁表演,其必須條件是,對手擺起硬架子,大師在前臂任何一點發力,對手便輕易被送走。正如我們抱小孩,當孩子熟睡如麵團,我們很難把他抱起。但當孩子發起脾氣、喊聲四起、全身僵硬,我們僅用一個手指就能把他弄到胳膊上。
推手高手不等同于搏擊高手
縱使推手的確能提升習練者身體活動的靈敏度和反應能力,我們也不宜迷信它的用處。
有些人以為取得推手比賽金牌的便等同與人搏擊必勝,是愚昧的想法。臺上表演或網上錄影的推手示範,二人糾纏幾圈便來一個引進落空,或失勢飛彈而出,只證明推手技術在那指定規則中的表現。在實際環境中,對手往往不會讓你搭著手。二人對打,話未說完便廝打起來,是手是腳,已無指定規則。學過國術者感同身受的是,最初離開套路練習而嘗試搏擊時,埋身碰觸往往不知所措。難道你要對地痞流氓說等一等,先給我搭手才打?
記得李小龍在《龍爭虎鬥》序幕展示了一場“搭手”比賽。當李小龍面對敵人,右手搭右手地擺好這個傳統推手的架子後,看上去似乎在玩推手了,始料不及的是,那不是慣常的摸圈動作,而是閃電般地“啪啪”兩聲,左手已按住敵人前鋒手,而右拳直擊對方的面部。看到這一幕,好像聽到李小龍在說:“朋友,推甚麼,還在想什麼聽勁懂勁,如何發勁嗎,直截了當打吧!”
發勁要爽要脆,對方必須站如衣架。推衣架的道理是,架是硬的,你可以在任何一點發放。玄妙的發勁表演,其必須條件是,對手擺起硬架子,大師在前臂任何一點發力,對手便輕易被送走。正如我們抱小孩,當孩子熟睡如麵團,我們很難把他抱起。但當孩子發起脾氣、喊聲四起、全身僵硬,我們僅用一個手指就能把他弄到胳膊上。
推手高手不等同于搏擊高手
縱使推手的確能提升習練者身體活動的靈敏度和反應能力,我們也不宜迷信它的用處。
有些人以為取得推手比賽金牌的便等同與人搏擊必勝,是愚昧的想法。臺上表演或網上錄影的推手示範,二人糾纏幾圈便來一個引進落空,或失勢飛彈而出,只證明推手技術在那指定規則中的表現。在實際環境中,對手往往不會讓你搭著手。二人對打,話未說完便廝打起來,是手是腳,已無指定規則。學過國術者感同身受的是,最初離開套路練習而嘗試搏擊時,埋身碰觸往往不知所措。難道你要對地痞流氓說等一等,先給我搭手才打?
記得李小龍在《龍爭虎鬥》序幕展示了一場“搭手”比賽。當李小龍面對敵人,右手搭右手地擺好這個傳統推手的架子後,看上去似乎在玩推手了,始料不及的是,那不是慣常的摸圈動作,而是閃電般地“啪啪”兩聲,左手已按住敵人前鋒手,而右拳直擊對方的面部。看到這一幕,好像聽到李小龍在說:“朋友,推甚麼,還在想什麼聽勁懂勁,如何發勁嗎,直截了當打吧!”